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云南样板——省发展和改革委负责人就《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

日期:02-02
云南乡村脱贫

原标题: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云南样板——省发展和改革委负责人就《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

未来五年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即将在本报刊登。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洪波近日就《规划》的重要意义、主要特点、重点亮点、战略定位、目标设置、逻辑主线等主要内容,以及近五年来我省乡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问:实施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擘画蓝图。乡村振兴体现了党的使命、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对于云南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更是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关乎我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一个五年规划。我省要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支撑基础,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云南样板,浓墨重彩绘就新时代“七彩云南·富春山居”的美丽画卷。

问:我省近五年来乡村发展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是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过去5年累计有5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出口额稳居西部省区第一。三是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其他领域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四是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41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村消费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水、电、路、信息网建设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总体看,我省“三农”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问: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答:我省从规划期和远景两大方面来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保持1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得重大突破,形成6个千亿元级大产业、2个600亿元级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规划》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设计了22项未来五年乡村振兴的具体指标。在目标设置中坚持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指标体系设置与《国家规划》一致。二是各项指标值设置不低于《国家规划》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从远景谋划看,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面建成;农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云南美丽乡村成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问:如何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谋划乡村振兴?

答:始终紧紧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规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点和平台,谋划近期和远景目标,分别打造绿色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同时,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要求,统筹安排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内容。

问:规划编制过程中突出了什么样的逻辑主线?

答:《规划》突出了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一核心,形成了贯穿规划的逻辑主线,衔接各个板块内容并“串珠成链”。一是衔接空间布局:《规划》纲举目张地对城乡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明确了空间管控内容和城乡布局要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构架。二是衔接脱贫攻坚:重点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衔接乡村振兴进行部署,保障贫困地区梯次有序如期脱贫、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三是衔接生产、生态布局:按照优化乡村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要求,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进行部署,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生态格局。四是衔接民生保障: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向乡村聚集为重点,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进行部署,力求改善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条件。五是衔接政策制度供给:以激活“人、地、钱”三要素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供给保障。

问:规划中提出“两区一线”这样的空间布局和增加守边固边的村庄类型,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答:结合我省山区广阔的地形地貌特征,立足边境线长、守边任务重的实际,科学统筹山区、坝区、边境一线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优化抵边村庄布局。特别是把管严管好坝区规划建设作为优化空间布局重中之重,以“原则上坝区非规划用地一律不再审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确保农房数量在现有基础上一律只减不增”为目标,遵循“科学规划、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综合整治,惜土如金、节约用地”原则,尤其针对坝区村庄无序散乱蔓延现状,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实现村镇规划建设从无序到有序、从强化到优化。加大“两违”建筑和“大棚房”问题处置力度,引导村庄向坝区边缘的宜建山地布局,实现依山而建、依山而居;把振兴边境乡村作为守边固边的重要举措,在《国家规划》4种乡村振兴村庄分类的基础上,我省增加了守边固边型,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等工程,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乡村,持续保持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边境和谐稳定繁荣发展。

问:到2022年,全省自然村在2018年规模基础上搬迁撤并10%以上怎样考虑、怎么实现?

答: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带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加速发展,也必将推动村庄及人口向交通沿线、城镇周边、城市周围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聚集。《规划》中提出到2022年全省自然村在2018年规模基础上搬迁撤并10%以上。在推进过程中,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严重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人口流失特别严重不具有保留价值的村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重大项目建设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交通沿线、小城镇、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出现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拓展乡村生产生态空间。搬迁撤并村庄必须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

问:如何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优先任务?

答:立足我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等实际情况,结合省委、省政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将精准脱贫攻坚内容在《规划》中作为重要的专门一章进行安排。咬定总攻目标,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明确特色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脱贫攻坚、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生态保护扶贫、综合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扶志等“精准脱贫十大行动”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统筹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问:如何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振兴?

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振兴,要立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这一云南特质,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重点推进6个千亿元级大产业、2个600亿元级产业建设,培育壮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服务平台、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总之,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通过产业振兴有力支撑乡村振兴。

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我们将如何推进?

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等要求,为突出示范引领、带动全省乡村振兴整体推进,《规划》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下一步推进示范行动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具体抓好强化村镇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挖掘特色和文化六项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省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22年,完成全省10000个示范村(自然村)建设任务,引领整体推进,到2035年,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全面实现,云南美丽乡村成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

问:如何彰显云南乡村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

答:遵循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自然肌理和文明形态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尊重历史、突出乡土、彰显特色,打造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边疆特点、云南特质、现代文明特征的村庄和民居。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历史遗迹遗存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总结推广弥勒可邑、剑川沙溪、建水西庄、腾冲和顺、凤庆安石等模式,结合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规划》中提出在2019—2022年,每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对象中,确定100个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恢复示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风景好”向“底蕴深”提档升级。总之,要通过挖掘乡村多重特色和多彩文化,实现美丽乡村有特色、有风景、有文化、有产业、有故事,避免盲目模仿、千村一面。

问:如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答: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云南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民族团结。一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责任与保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突出村民自治机制创新、乡村法治建设、乡村德治水平提升、平安乡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三是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为重点,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问:乡村振兴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有哪些?

答: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业质量提升、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主攻“出行难、运输难”、水资源合理配置、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构建完善、乡村信息化水平夯实、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近免试入学和全面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等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力争通过未来5年的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村地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重点围绕城镇化健康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人、地、钱”三要素供给等方面,细化实化支撑政策。在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提出全面放宽落户限制、保障农民进城人口权益、健全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机制等具体政策措施。在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能、搞活”。在“人”的方面,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等措施;在“地”的方面,提出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等措施;在“钱”的方面,提出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等措施。

问:如何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答:乡村振兴,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我省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分析乡村区域发展现状和差异,科学划分攻坚区、重点区、引领区,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科学把握节奏力度,压茬推动乡村振兴、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全省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城市的郊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乡村作为引领区,发挥示范作用,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已经或即将脱贫的乡村划分为重点区,推动加速发展,到2022年部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优先任务,将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县等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较重地区的乡村划分为攻坚区,聚焦精准发力,到2020年前确保全面脱贫,2020年至2022年重点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问:推进规划实施落地见效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答:本规划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首先,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队伍建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其次,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形成省、州(市)、县(市、区)各个层级的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科学推进规划落实,既保证规划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一刀切,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强化考核评价评估,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加大法治保障力度,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促进乡村振兴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乡村振兴云南故事,为国家贡献云南经验。

云南丽江市宁蒗县发生4.1级地震 陈一新:以保平安迎大庆为主线 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