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盘棋

日期:02-01
云南乡村脱贫

原标题:下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盘棋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年轻人通过电商平台将草果等农产品卖到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怒江的李爱英委员站在话筒前,将家乡独龙江乡“一步跨千年”的巨变娓娓道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云岭大地逐步深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三农”的美好蓝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入今年全省10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为“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和任务。代表、委员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脱贫攻坚、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要互促共融

当前,我省正在向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全力奋进,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已绘至2050年。当前任务与长期任务之间如何有机衔接、互促共融?对于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云南而言,如何找准支撑点,回应百姓期盼?

代表、委员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贫困乡村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计划和行动中,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除了重点关注有脱贫任务的地区,也要关注已脱贫地区的后续发展,比如,产业如何巩固、农民如何持续增收等,否则很容易返贫。”杜勇委员建议,刚脱贫的乡村应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重点,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当前,我省持续推进实施提升村容村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行动,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生态环境开始美起来,农民生活方式开始“绿”起来。

“实现乡村振兴,要着力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三产融合、生态环保、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树文明乡风等方面下功夫。”刘雪松代表说,他所在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32.35%,当地政府将全县划分为攻坚区、引领区和提升区,分类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尚未脱贫出列的88个贫困村,把提升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将县城及周边村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划为引领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对巩固提升区的村庄,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融合发展。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过去一年,我省“三农”成绩单亮眼,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43.9万亩,巩固提升645.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5.2万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新时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委员们认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要聚焦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又要统筹协同、分类施策。可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的特色小镇,使其成为助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推动力,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两不愁’,脱贫攻坚才有基础,农村变美、农民变富才有依靠。”唐开学委员说,云南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要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自然条件,突出低纬高原、内陆热区、绿色错季、多态多样四大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形成三产融合的特色业态,以人流、物流、资金流拉动乡村经济,形成与城市不同的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优势。

激发主体活力做好人才文章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用好用活,不仅要落实好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引,更要支持鼓励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参与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活跃队伍、激发动力。

“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乡村振兴。”李治宏代表说,目前,部分地区产业项目群众知晓度不高,缺少主人翁意识,加上部分干部能力欠缺,在政策解读、项目执行等方面做得不够,很容易造成项目推进不顺畅。产业建设要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才能使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让农民获得更实在的回报。

杨晓雪代表认为,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人才。她建议,一方面要提高村干部现有待遇,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出台政策,引进和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基层做好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民进云南省委提出,把文化深度融入新农村建设和村民生活中,贯穿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始终,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期待,建议建立乡村文化“协调治理”模式、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让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北大教授:打造中国“纳斯达克”,科创板至少要做好三点 央行通报多起违反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钞发行规定案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