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挥手告别贫困——西海固地区首个摘帽贫困县见闻
新华社银川2月1日电 题:挥手告别贫困——西海固地区首个摘帽贫困县见闻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谢建雯
己亥春节临近,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家家户户忙着杀鸡宰羊备年货,陈春霞也腌制了两坛子烧肉、一大盆灌肠。
“过年就差买些水果了,这几年生活满意得很。”这位45岁的农妇说。她染着酒红色头发、穿着皮裤、脚蹬高跟鞋,十分时尚。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因生态脆弱、土地贫瘠,这里的人曾饱受沙害和穷苦。到2013年底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时,全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3%,贫困人口近3.3万人。
陈春霞是其中之一,她丈夫因车祸残疾,两个孩子上学,哪儿都要钱,一次100元钱她都拿不出。
如今,借着滩羊产业发展和金融扶贫的东风,吃苦耐劳的陈春霞将养羊规模从30余只扩大到200余只,还做电商帮乡亲代买代卖,家庭的整体收入大大提高了。她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她要争当村里的养殖大户,明年再养400只羊。
过去5年间,盐池县共减贫3.2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6%。2018年9月,盐池县正式脱贫摘帽,在西海固地区9个国家贫困县中拔了“头筹”。
“盐池县的脱贫摘帽,是1986年国家设立贫困县以来,宁夏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是盐池乃至宁夏扶贫开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盐池县县长戴培吉说。
长流墩村村支书赵红林是土生土长的盐池人,在他看来,生态环境改善是这个“沙漠县城”脱贫攻坚的基础。
2002年11月,盐池县率先在宁夏实行封山禁牧。经过多年的修复与治理,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3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了31%和68%,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高沙窝镇曾因“风吹沙跑形成沙窝”而得名。“过去村里盖房不砌院墙,就是为了避免一刮风沙子都涌到院子里。而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周围也看不到明沙了。”赵红林说。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盐池县大力发展滩羊、黄花菜、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夯实脱贫攻坚产业基础,筑牢稳定脱贫致富的根基。
作为全国闻名的“滩羊之乡”,盐池县成立了滩羊产业发展集团和乡村滩羊协会,实行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化,牢牢掌握了滩羊肉价格话语权。随着盐池滩羊肉“三上国宴”,滩羊品牌价值达到68亿元,年饲养量稳定在310万只左右,年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我们村700多口人,羊存栏量就有1.2万余只,滩羊毫无疑问是脱贫的‘功臣’。”赵红林说。
脱贫靠产业,产业靠金融。盐池县采取诚信支撑、产融结合、风险防控、保险跟进、改革创新“五大举措”,破解了贫困户贷款贵、贷款难等问题,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新路子。
数据显示,仅2018年一年,盐池县新增扶贫信贷6.5亿元。
行走在今日盐池的乡镇村庄,每个农民都能讲出一个利用贷款发展产业的精彩故事。在诚信体系的支撑下,只要有发展能力,就连60岁到70岁的贫困户也能获得贴息贷款,迎来“夕阳再起航”的机会。
盐池县干旱的劣势也变成优势,吸引中国民生投资集团在长流墩村流转4.6万亩土地建光伏产业园区。据了解,随后落地的还有一个光伏科技馆。
“园区、科技馆都需要绿化保洁,农民搞家庭养殖的同时,还能就近务工增收。村里还打算建个采摘园发展旅游餐饮。”赵红林说。
75岁老人汪荣的上百亩地流转出去,变成一个巨型太阳能板“方阵”。他也从砖房住进了由企业补贴新建的二层小洋楼,还帮儿子打理起底楼新开的小卖部。
屋外,红墙黄顶的小楼四周是一圈白色栅栏,青砖铺成的院子干净整洁;屋内是明厨亮灶、独立卫浴和宽敞的卧室。
“住了30多年土坯房,一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本以为砖房就是最好的,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楼房。”汪荣说。
摘帽不摘责任,脱贫只是第一步。戴培吉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盐池从脱贫摘帽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着力巩固脱贫成果,今年争取把全县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3%以内,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富民’示范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