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军指挥学院教员、学员讲述——62年来,外籍军官这样受训
[环球时报记者 胡雨薇]“上课!”“老师好!报告,今日基础参谋法语班应到25人,实到25人,请指示!”在位于南京的陆军指挥学院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身穿迷彩服的25名外籍军官挤满一间教室,他们按中国军校课堂的礼节开始下午第一堂专业课——反冲击地带。讲台上,放映着中法双语版本的幻灯片讲义;讲台下,有人翻看笔记,有人举手和讲师互动。作为中国对外军事培训最完备的基地之一,60多年来,这里共走出来自116个国家的近6000名中高级指挥军官和政府官员,包括6位总统、8位国防部长。这个被很多国家视为“不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教育品牌,如今已成为亚、非、拉等诸多地区国家派遣高级军事将领交流培训的首选目的地。
“我来自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我们没有海军、空军……”
埃图阿·朱利安·弗雷迪是喀麦隆驻华使馆副武官,也是陆军指挥学院的一名学员。当《环球时报》记者向他询问在这里学习的感受时,他回答道:中国军队的科技含量很高,机动速度快,在这里能看到很多精确制导武器。“这里的培训让我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标准需要更新……我们沿用的还是2000年的那套标准。”他说。
对于来自尼泊尔的卡特里而言,在中国军校学习感触同样很深:“我来自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我们没有海军、空军,甚至没有坦克。在这里,我从世界大国学到了高水平战术和军事知识。”
陆军指挥学院培训外籍军官的历史始于1957年,那年3月,学院奉中央军委命令,接收82名越南军官学员。眼下,共有来自77个国家的146名外籍军官在交流中心学习。对于为什么要搞外训,外训第二大队队长朱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主要目的是加深信任,厚植对华友好国家的军事人脉资源,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军事思想。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学院交流中心目前针对旅长、营长、基础参谋和高级指挥参谋等不同级别的军官,开设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依照法语、西语、俄语和英语四个语种分成不同的小班,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满足英、法、俄、老、越、西等多语种的教学手段。满足条件的留学生还可以申请学习两年制研究生专业课程。
“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这是中心外训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理论课集中在反恐训练、合同战术、战场信息搜集,以及中国参谋机构和职能等方面的知识。为让外籍军官对中国的国情军情有更直观了解,学院与海空军等多个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外国军官们有机会接触中国军舰和战机。“很多内陆国家的军官对海军接触得比较少,每一次登上舰艇他们都显得非常兴奋,非常珍惜。”朱岚说。
参观杭州某空军部队。倪羽喆摄
外训大队翻译室主任赵戈在外训领域深耕多年,他举例说,坦桑尼亚陆军学员来中国学习之前,一直面临训练经费不足的难题,这导致他们的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检验,从而事故频发。来中国后,他们有机会在各种训练基地尝试,陆军素质很快有了提升。
组织外籍学员现场考察,完成地形标绘作战图。倪羽喆摄
完成训练课程的军官要想“毕业”,还需要经过多轮考核。除了针对理论知识的考试,还有演练方面的实际操作考核。“如果有幸被评为优秀学员,那不仅是军官的个人荣誉,也是日后回国得到晋升机会的一份宝贵资质。”朱岚说。
从南亚“旅游团”到非洲“开国总统”
实际上,来中国军校学习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机遇。来自巴基斯坦的指挥官阿德南·安瓦尔·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为拿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他经历了一番激烈角逐,“我本来是被派往西班牙受训的,可我内心更想来中国,因为这里才与众不同”。
陆军指挥学院硕士生导师万福明自1985年起开始负责外训大队的授课任务。他对记者说,虽然学院并不掌握受邀军官国别的决策权,但根据他的观察,这些军人主要来自对华友好国家,其次是政治中立国家,例如韩国、新加坡,以及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近年来,包括沙特和也门在内的中东国家军官来访增多。2018年,新增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冈比亚的军官。
在井冈山黄洋界参观学习。倪羽喆摄
韩国少校崔民雨正在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韩中军队近年来增加了彼此间的交流。中国是我们的邻居,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希望这种军官培训和交流合作能从更大的层面上促进两国友谊,也希望我能够发挥韩中关系桥梁的作用。”
据万福明回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国家就慕名而来。“有的国家想和我们合作,却无奈受困于某些大国的牵制,不敢公开来。比如尼泊尔,曾在1987年派出一个班的军官来我们这学习。当时还是以‘旅游团’形式来的。”
“纳米比亚的努乔马曾在陆军指挥学院学习半年,这位带领人民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国总统,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自豪地对其他人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在南京学习的6个月零21天,让我学到最重要的三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术’。”赵戈回忆道。
不少外籍学员受访时主动说,他们对中国军校的信任,不仅来自高质量的教学,也源于校方的悉心照料。比如每逢学员国籍国庆,中心都会举办升旗仪式。一名来自泰国的连长郑重地用中文“谢谢”向《环球时报》记者表达他的感激之情。“这个小小的升旗仪式让我感受到很大尊重,它带来温暖和平等。这份尊重与你来自大国还是小国无关。”
元旦联欢晚会。倪羽喆摄
那些难以回避的意外与那面写着“和”字的墙
同时接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上百名学员,这对外训大队的统筹安排和管理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中心也确遇到过由信仰和国别差异带来的冲突和意外。
据说,曾有一名外籍学员走进交流中心大厅后脸色大变,原来他看到大厅中摆放着敌对国家的国旗。当时两国在边界发生冲突,这名学员有亲属丧生,他情绪激动,声言绝不与敌人共处。经过大队指导员耐心疏导,他同意返校上课。还有一次,一名学员在课堂上讨论伊拉克战争时流露出对穆斯林的蔑视,导致47名穆斯林学员打算罢课抗议。最终中心派人连夜疏导,化解了矛盾。
外训大队队长方旭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有正经历边界冲突的两个国家的学生被同时邀请,中心会提前通知他们,确保他们遵守校规,尽可能地保持友好和礼貌。但在生活安排上,会尽可能地避免他们过多正面接触。
万福明主讲一门“国际低强度冲突”课,很受欢迎,但敏感度极高。“我们不会刻意回避一些边境冲突问题,军人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只谈军事。但我们从来不以代表国家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谈论,而是单纯地做学术和业务探讨。”
韩国少校崔民雨说,他能感受到军校讲师的政治敏锐和客观中立性。在他看来,中国教授用“朝鲜战争”来替代传统语境中“抗美援朝”说法,足以体现中方的周到考虑。
在交流中心的教学大楼,一面墙很特别,上面有用不同书法字体撰写的“和”字。在一所本应以“战”为主题的学校,却始终传播着“和谐”“以和为贵”的理念,这吸引很多外籍军官驻足思考。不少人从《孙子兵法》中找到了答案。
写着“和”字的墙。胡雨薇摄
来自尼泊尔的少校军官米兰塔帕就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通过了解战争本质而实现“止戈”的目的。和记者交流的数名外籍军官手中,都有一本能装进口袋的《孙子兵法》小册子。记者看到,册子里的批注密密麻麻。
玻利维亚少校迪亚斯在看《孙子兵法》。胡雨薇摄
方旭东说,外籍军官对于中国领导人谈治国理政的书籍也很感兴趣,很多学员主动提出希望多带几本回国。“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方针政策,特别是那些级别高的军官。”
许多军官来中国之前接受过西方军事教育。不过,他们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而中国的战略和军事理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喀麦隆军官弗雷迪直言,以前他对中国的认知全部来自西方媒体和书籍。“我们能接触到的中文资料有限,而西方人常常把中国描述成一种令人生畏的力量,仿佛拥有金钱和力量的中国总有一天会变成侵略者一样。但我来到中国后,发现一切都与想象的不同。中国人友爱,善于交朋友,而且交友的目的很纯粹。”弗雷迪说:“我们的军事理论更多受到西方思想家影响,我可以带回中国的战争哲学帮助他们。”(通讯员姜梦尧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