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悲伤作文”背后学校停学:慈善项目也该规范操作
▲索玛慈善基金会官网截图。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四川大凉山一所由索玛慈善基金会筹资上千万元的爱心学校索玛花爱心小学,2012年建成使用。从2018年下半年至今,该校因办学手续无法解决,被禁止从事教学活动。
2015年8月,“最悲伤作文”《泪》引发公众对大凉山教育扶贫的关注。文章作者曾在索玛花爱心小学就读,该校在作文刷屏没多久就被定性为违章建筑,责令限期拆除。
根据政府通报,该学校涉嫌无办学资质、违法买卖和占用国有林地、违法建设、非法办学、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等。
当地方政府依据相关法律关停学校,人们在情感上自然多有不舍,毕竟它曾对山区孩子求学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若违法事实确凿,要想逾越法律红线保留这所学校,似乎也站不住脚。
作为基金会来说,汇聚社会上千万爱心捐助,帮助偏远地区儿童上学,这是好事。但正因为意义重大、资金量大,就更应该注重操作过程的规范。尤其涉及大型建设项目,程序不完备等起初不在意的瑕疵,可能成为反转命运的稻草。
到头来,上千万爱心捐助打了水漂,对捐赠人和受助者来说并非是负责的态度。
这类涉及硬件设施的教育扶贫问题,其实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希望工程”即是典型。通常,资助方先和地方政府或者教育部门协商,在当地的整体规划下进行补充,将新建教学点的信息纳入政府体系内。随后,各参与方签署相关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图文无关。图/视觉中国
一般由政府协调村委会,落实土地问题,同时负责三通一平。资助方直接或间接落实校园的建设,在完备的建设流程下施工,通过地勘排除地质灾害隐患,通过设计图纸确保建筑结构,监理确保建筑质量。最终,校园建成以后,移交教育部门统一管理。
整个过程中,基金会作为社会慈善力量一方,主要对发掘社会需求、募集社会资金和项目推进负责。
这所被停学的索玛花爱心小学,从恢复教学点开始,一点一滴扩大规模,我们不能否认其曾经发挥的作用。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整个过程以基金会和村里的热心人士为主,缺乏专业人士在流程上对于潜在风险的把控。
对于这种灰色状态,索玛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黄红斌认为,相关部门自开始就知道学校的存在,默认了学校的运作,只是,索玛花爱心小学一直没有正式获得合法身份。
这种没有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默认,最终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灰色状态及其产生的侥幸心理一旦遇到非黑即白的选择时,法律的刚性就变得难以逾越。最终,捐赠人、捐款、基金会、孩子都要承担苦果。
爱心学校停学——这个遗憾的现实,提醒慈善类的项目运作,需周全考虑权利义务的边界,理清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以稳健求长效。
特别是像此类助学项目,本有“希望工程”等可循模式,倘若为了追求效率而打破常规,只有英雄主义的一腔热血,而无对风险的防控、对规范的尊重,那么短期内或许见效很快,但长期而言,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资源和情感的无效运作和浪费。最后我们也希望,分流后的孩子们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保证他们在转入新学校后继续完成学业,靠着知识走出大山。
□昊晟(公益人士)
编辑 孟然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