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爱心播撒希望的种子——青岛八旬老太27年资助近千名贫困生
新华社青岛1月31日电题:用爱心播撒希望的种子——青岛八旬老太27年资助近千名贫困生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27年来持续资助988名贫困学生、住院时病房成“希望工程”临时捐助点、带动三个儿子在内的1000多名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团队播撒希望……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86岁老人耿秋萍正在汇聚爱心,助力贫困学子的捐资助学事业,为越来越多贫困学子打开希望之门。
1991年,耿秋萍从原胶南县外贸公司退休。一天晚上,她和老伴臧兴望从电视上看到,一个贫困家庭的小男孩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太可惜了,那双眼睛太让人揪心了。”耿秋萍回忆说:“山区的孩子,没有文化知识,就难有好的阅历,更难有好的人生。”
恰在这时,原胶南县外贸公司成立了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站。他们马上购买了50多本笔记本,发给孩子们。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耿秋萍和老伴下定决心,力所能及资助贫困学子。
此后,老两口先后到十几处乡镇摸底,掌握贫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拿出自己微薄的退休金,资助发现的贫困学子。
“不过生日不过年,春节不做年夜饭,上一顿小豆腐、咸鸡蛋,下一顿胡萝卜、大葱和大蒜。”邻居们说,老两口为资助贫困学子,选择过着简朴的生活。
老两口意识到,爱心团队越大,助学力量越大。因此,他们自费购买照相机和摄像机,制作“希望工程”新闻专题100多条,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到1995年8月,老两口已经资助了10多名学生,捐款10万余元,同时为100多名贫困学生找到了资助者。
1996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两位老人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他们设计印刷“希望工程光荣卡”,将贫困学生的照片、基本情况填在卡上,使救助工作更加规范。
1998年,积劳成疾的耿秋萍患乳腺癌住院治疗,但在病床上她也不忘贫困学子。她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以至于她的病房变成了“希望工程”临时捐助点。
2005年,老伴臧兴望去世,耿秋萍继续为希望工程事业奔走。她每年都要到学校调研贫困学生情况,然后建档案,为资助人填写光荣卡、开收据。患病后她右手不能写字,硬是学会了用左手书写。
受父母亲的影响,耿秋萍的三个儿子开始“继承”捐资助学事业。他们帮助整理父母20多年来为贫困学生所拍的1000多张照片,协助母亲为贫困学生登记造册、发放助学金、打印资助明细表……
受资助的贫困学子,经常回来看望耿秋萍。他们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成了工程师、教师。曾经受资助的孙善民,毕业后在上海一家航空设计研究所从事飞机设计工作。他说:“当时我父亲生病,耿奶奶一直资助我和哥哥上学,直到我大学毕业。多亏了耿奶奶!”
据统计,从1991年5月开始投身希望工程事业,27年多来,耿秋萍牵线联系了1100多个资助人,资助了988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118万元。她先后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青岛市文明市民、感动青岛道德模范,其家庭被评为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
“捐资助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希望捐资助学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耿秋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