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场盛会,代表委员从中嗅到了什么?

日期:01-31
虹桥博会商务区

原标题:刚过去的这场盛会,代表委员从中嗅到了什么?

摘要:代表委员从中读出了“机遇”。

“首届进口博览会 6 天展会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更高起点上的崭新开始。”两会会场,谈到“进博会”,代表委员的聚焦点在“溢出效应”。

代表委员认为,这场展会的效应,需要延续到“6天”之外;除了国家会展中心的空间,还要延展到上海市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未来考验上海这座城市的,正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放大这种溢出效应,延续这种平台效果,进而转化为更好助推高质量发展、成就高品质生活的深层成果。

让世界窥见了“这片大海”的潜力

这是全球共襄的盛举——五大洲 172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17家境外企业参展,40多万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透过6天的进博会,让世界窥见了“这片大海”的潜力。“仅从参展商名录就可以看到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一些参加过展览的代表委员说,6天展会汇聚全球商品、实现高频成交,让海外企业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市人大代表马瑜说,进博会为上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开放大平台。6 天的展会期间,比节节攀升的交易额和客流量更为火热的,是时刻不息的流动与交往。各个国家的参展企业希望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带到进口博览会上来抢占中国的市场,提前抢占商机。13 亿多中国人口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希望能够与来自全球的技术、服务和商品对接。

“过去,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13亿人,有巨大的市场,但很多人的认识是笼统模糊的,进博会让全世界清晰直观地看到中国‘这片大海’的丰富层次和勃勃生机。”来自联合利华的市人大代表姚键深有感触。

作为参展企业,联合利华是这次进博会的受益方,“消费者和采购商的热情,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姚键表示,作为跨国企业,联合利华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品类所占的全球比例并不高,还有很多产品并没到中国来,进口量有限,而这次进博会拓宽了进口品牌、品类和品种,使得供应更加丰富,联合利华这次参展的主要是日化消费品和食品,比如澳大利亚的茶和冰激淋,“品尝区排得里三层外三层,这说明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还有许多日化护肤用品,很多消费者体验完了当即就在线上下单。有合作意向的客户也纷至沓来,展览还没结束,我们当场就决定报名参加下一年度的进博会。”

期待更多的挖掘和转化

进博会留下了红酒、冰激凌、牛肉,也留下了更多东西。

6天展览的背后,彰显的是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保障。代表委员们表示,进博会不仅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 行得畅,住得下,吃得好”的保障目标;上海也经受住了大客流的检验,展会期间安全保障、交通秩序,城市运行和内外嘉宾的接待有序、有力、顺畅。

这些经受考验的城市管理经验能否持续下去?市人大代表章凌云说,进博会期间的城市管理、环境打造,打破了原来各自为政的格局,进行一体化的运行,大家也尝到了一体化的甜头。他建议,突破市区障碍,能够在更高层面推进“一体化”,让更多地区受惠。他举例说,比如你是管路的,我是管河的,他是管绿化的,有些河边的绿植扫到了河里,河里的垃圾捞出来扔到了岸边,因为三方的责任边界含糊,容易相互扯皮,如果实施“一体化”管理,这些问题就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进博会的价值不仅仅在展览会场,人们期待更多的挖掘和转化,比如能否借机吸引更多国际优质企业和品牌落户,能否多签一些含金量高的“大单”,能否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集散地,能否打造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平台……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在马瑜看来,海内外消费者在上海市场上的体验与反馈,又会倒逼上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消费环境,从而提升这座城市的软实力。

在代表委员看来,进博会不仅是一个采购和洽谈商品的交易平台,更是一个全球进行商贸便利化、缩小贸易壁垒、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沟通平台,而且承载了展示国家形象、探讨全球性重大问题等诸多功能。比如进博会期间,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事纠纷处理服务中心,累计接受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相关咨询60件,其中专利咨询9件、商标咨询35件、版权咨询16件。

代表委员认为,要注重进博会后的总结和积累,比如,进博会中的通关与金融政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能不能扩展到365天?徐建民委员认为,这些便利要成为常态,就应该注重在法规、标准、导则和规范上突破,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上海标准的规范性流程性文件,这样不仅可以指导一届又一届的办会工作,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必有裨益。

在姚键看来,进博会的成果在日常落地过程中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目前有些贸易便利化环节与国际通行的规定和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建议进一步打通相关环节。

发挥溢出效应,惠及更多市民

“云集全球商品、服务、技术和人才的进博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平台。”代表委员们认为,展会本身的时空是有限的,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转化,释放出更大的开放红利,才能发挥好进博会作用。

如何发挥“溢出效应”,让进博会惠及普通市民?市政协委员黄罗维建议,可以打造“数字版进博会”,让进博会的相关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上海为主展馆,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同步进行展览,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互联互通互动,从而有效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也使数字进博会的内涵更为丰富,其辐射效能进一步向长三角其他城市扩散。

代表委员从中读出了“机遇”。市政协委员,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童继生说,对于长三角区域而言,年年办下去的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平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要利用好进口博览会的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尽早过渡到高级阶段。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要借机与国际企业直接对接,产生新的合作机遇,甚至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他建议,在上海的主会场外,长三角区域组织某类商品、技术分会场,全国其他地区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组织若干商品技术专业论坛,形成主次分明、上下呼应、前后对接的“上海主会场+长三角分会场+全国专业论坛”的一体化会展服务体系,深度放大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

市人大代表、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处处长贾开京说,为承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虹桥商务区去年建成了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中心、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商中心平台、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长三角国际商务人才服务中心、企业服务综合平台等一批功能性平台和载体。在这些平台上,一系列方便上海市民“买买买”的活动正在或将要进行。在他看来,进博会就是“上海服务”“上海购物”最好的名片。“进博会年年办,肯定会有更多境外企业来参展,怎么让大家购物更便利,让这些企业结束之后愿意留下,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要加快进博会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在代表委员看来,进博会后建立的各大平台,应从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与市场推动,才是长久之计。

【场外连线】

虹桥商务区将打造世界一流中央商务区

记者 王闲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记者了解到,紧邻进博会主场馆的虹桥商务区已经制定了2019年的工作计划,以建设进博会功能承接和辐射主平台为目标,努力打造一个配套齐全,产城融合,世界一流的长三角中央商务区。

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让进博会成果惠及更多普通市民,引起了部分代表委员的关注。据悉,虹桥商务区计划建设一个集保税展示、商品交易、物流仓储、通关服务于一体的虹桥常年保税展示交易场所,全方位地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按照计划,今年要重点推进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对已启用的一期工程要进一步完善功能,不断优化结构,提升服务水平。二期工程要完成B型保税物流中心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营,打造低成本、开放式、集中型、高聚度、B2C模式的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场所。商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交易中心建成后,将逐步探索买全球卖全球和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模式,形成开放式多企业入驻、直面消费者购物的保税交易场所。

围绕进口博览会各项倡议和成果清单,虹桥商务区今年将重点放在核心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主体的集聚区,吸引汇集全球贸易和投资资源,初步打造国际级的世界贸易中心,即通过国际上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主体的集聚,提升虹桥商务区国际贸易能级。并逐步探索建立和进口博览会区域经贸发展相关的虹桥大数据,力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虹桥发展指数、虹桥活力指数等系列专业指数发布平台。

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今年,虹桥商务区将继续以进口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商务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配套道路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绿化景观改造,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水平,向中外宾客展现充满活力、更具魅力的国际商务区形象。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标准,全面提升服务的满意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区域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持续用力补好短板,整体提升区域品质。进一步落实虹桥商务区公共绿化养护质量标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标准、户外招牌管理标准等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和规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王海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苏唯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闭幕 从严治党又传一重磅消息 13省区“体检报告”出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