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要怎么卖大米?这些区有了新探索
摘要:这“80万亩”究竟怎么种、怎么卖,才能真正提质增效?
不久前,上海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划定上海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着力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可这“80万亩”究竟怎么种、怎么卖,才能真正提质增效?沪郊各区正在探索。
统一生产标准,推出本地品牌
早在前年,崇明当地8家大米综合生产基地就联合推出统一的“崇明大米”品牌,登陆了盒马鲜生超市,成了人气商品。“早期崇明大米的品牌比较繁杂,消费者购买时面对众多品牌往往无所适从,也不利于监管部门开展监管工作。”崇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统一优质种源、统一生产规范、统一加工流程、统一冷鲜储运、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品牌推广、统一销售平台、统一售后服务,“崇明大米”以全新形象上市。去年,崇明探索“无化学农药”及“无化学肥料”的“两无化”大米种植模式,同时推进水稻田智能管控,优质大米俨然成了“米中贵族”。
在奉贤,如今已有12个绿色生产基地、共计3万亩稻田率先实行了绿色标准化生产。通过集成推广粮食作物绿色茬口模式、良种良法配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各家合作社统一了生产标准。去年,奉贤注册推出“贤城美谷”品牌,将奉贤大米以地区品牌的形象推向市场。贤城美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执行理事、“80后”青年职业农民陈登峰说:“品牌一经推出,合作社股东就陆续接到15万斤订单,直接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探索绿色种养,完善生态循环
去年7月,青浦区自在青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蛙稻米”品牌获得了一块“绿色食品”的牌子。所谓蛙稻米,即把蛙与稻共养在同一片水田里。项目引进海南虎纹蛙,尽可能还原自然界原有的生态系统,以蛙护稻、以稻养蛙,既生产出绿色食品,又减少了饮用水源保护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如今,崇明、奉贤、松江、金山等各郊区都在实践各类循环种养方式。奉贤区已辟出8个生态种养基地,采用鱼稻、蟹稻、鳖稻等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种植面积1000多亩。崇明春润合作社等则探索以低密度的水稻种植结合低密度的小龙虾、鳖养殖,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互利的生态系统。
鳖稻共养
农业科技支持下的循环种养不仅对生态友好,市场表现也非常乐观。奉贤去年9月1日收获的第一镰“鳖稻共生”大米,平均亩产可以达到850斤,如按销售价每斤10元算,亩产效益可达5300元,远高于用传统种植法种出的大米。
目前,通过稻米的品牌化运作,上海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绿色水平不断提升,粮食附加值也逐步增加,农业合作社和种粮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今年,上海进一步将“大力实施‘绿色田园’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快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将来,本地高品质大米品牌将越来越多。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