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准减负 “小微”快进
个税改革后,市民尽享减税“红包”。去年以来,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减税政策不断落地,市民钱包更加“鼓囊囊”,企业前行吃了“定心丸”。
2019年,减税降费举措加速推进,并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引起了热议。如何将举措落到实处让企业感受到“减压”力度?下一步减税降费的着力点在哪里?省人大代表纷纷提出建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方晴、黄子宁、贾政、杨洋、林霞虹
去年以来,广东释放了哪些减税降费“大礼包”?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用数据说话,展现政策红利带来的获得感。
广东释放了哪些减税降费“大礼包”?
1600亿元
2018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约1600亿元。
277亿元
2018年,广东税务系统深化增值税改革共减税约27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受益减税168亿元。
164亿元
广东省税务局严格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分四片区设置、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率下调等政策,2018年累计减轻社保费负担164亿元。
1342万人
新个税法在每月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扩大中低档税率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推出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更好地兼顾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惠及了广东地区1342万纳税人。
案例
格力去年减税45亿元
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分组讨论现场,“减税减费”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减税降费有没有效果,企业有着真实感受。
“2018年,格力通过减税政策减少了45亿元的税负,减负效果非常明显。”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如果没有减税政策,格力去年要纳税200亿元。”
“以前税负高,但可能有的企业不规范,没有交。现在税负降低了很多,企业却感觉自己税负重,实际上这是因为税收更规范、更透明了”。而且据她了解,不少脚踏实地的制造业企业去年效益不错。其他企业的经营困境从何而来?“可能是泡沫太多,融资杠杆太高,需要调查这些企业的资金用到哪里去。”
要提高纳税人的获得感,董明珠认为除了减税,还需要提高税收使用的透明度。“纳税人希望看到使用的效果,哪些用于公共建设、哪些用于国防建设、哪些用于教育卫生,更清晰透明。”她还建议精简各个税种,最好统一到一个口径上,让纳税人明明白白纳税。从企业的切实感受来看,减税降费的硬举措换来了更多的获得感。
建议
省人大代表吴克昌:
降低社保费率让企业“轻装上阵”
要全面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在地方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降到法定税率最低水平。具体来说,建议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利企业,其所得税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民营企业或其个人股东取得的股权转让收益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额达到规定标准的,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要进一步精简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降低社保中的企业费率水平。具体来说,建议对能够合并的收费项目,要统一由一个部门征收,减少企业“婆婆”。
在企业社保缴费比例方面,建议进一步降低社会保险中企业的费率水平。
省人大代表、广州丰乐集团董事长张大林:
减税降费和企业创新可以同步推进
在减税降费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创新。是不是可以考虑,将企业所交税款的一半投入到创新和研发中,并进行抵扣?
建议把减税降费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推进,可以出台一些具有方向性和指引性的配套制度,让中小企业多交税就可更多获利,从而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再奋斗,再创新。
还有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需要在路径和方法上不断研究创新,不断考核评估。银行是管理风险的企业,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度调研,银行怎样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然后确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匹配的机制,拆解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小企业减轻负担。
省人大代表、广州尚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锦英:
企业痛点不同要精准施策
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后,企业确实获得了改革红利。但对中小企来说,减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痛点也不同,比如,小微企业对融资难、用地难的痛感,远不如对人工成本的痛感。缓解融资难、用地难的政策很难惠及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才是实实在在的减负。
建议政府根据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摸排,了解具体企业的痛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负的精准度和效果。比如,工业电价下降后,小微企业的获得感不如大企业强。环保要求提高后,制造业的小微企业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更需要精准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