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完“寒门状元之死”,还是多关心一下真正的“寒门”吧

日期:01-30
寒门状元社会

原标题:骂完“寒门状元之死”,还是多关心一下真正的“寒门”吧

摘要:文章所指出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警惕。如果将其放在社会流动语境中来理解,这就是寒门与底层社会的一种摆脱不了的“宿命论”

自媒体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下称“寒门状元之死”)刷爆朋友圈,这让我想起曾经写过的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寒门青年博士之死》。

我这篇文章中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借此来提醒“此生未完成”的学人们注意“生命比学术更可贵”。而“寒门状元之死”一文则被质疑“造假”——比如“死者作为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收入如此微薄,以至于连高中时代的羽绒服都还在穿?”死者生前经历的那么多细节信息,比如打工一小时多少钱,银行卡余额等,来源为何都是听同学朋友说?”“文中主人翁是2013年参加高考,却表示当时自己已经在看网剧《灵魂摆渡》,可这部网剧2014年2月才上映”等。

在遭受各方反驳和质疑之后,该文也随即被下架。此前,有消息指推送该文章的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从属于咪蒙的公司。面对巨大争议,今天下午,咪蒙在其微信号发了一张长图进行回应,指出文章不是新闻报道,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故事是绝对真实的。“为了保护文中当事人、当事人家属和其他同学、老师的信息,在细节上,做了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

“寒门状元之死”一文有没有造假,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需要指出的是,文章所指出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警惕。如果将其放在社会流动语境中来理解,这就是寒门与底层社会的一种摆脱不了的“宿命论”问题——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挤进了城市社会,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甚至赔上更大的代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城市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社会流动的机会越来越不公平,整体的流动性降低,且流动的成本越来越大;而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又缺乏竞争性的社会资本。这就导致一种可能:无论你是否是状元,是否付出过莫大的努力,一般意义上也难以达到你所预期的那个层次,并且要承受来自多方的压力。

结合实际情况来说,“一流大学”毕业又如何?博士毕业又如何?就以身边人为例,博士成堆,但过的较好的并不多,尤其是“青椒”,背负的家庭压力与工作压力更是不堪重负。但矛盾的是,如果不努力,不成“状元”,不读博士,不“跳出农门”,社会地位和收入可能会更差。这注定是个两难的困局。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错的社会,社会高度分工作为一种体征,所要求的是知识人的高度专业性。所以,社会要求流动中的寒门学子要想法设法成为专业性的“知识劳工”。但要想成为“有面子的人”“混得还不错的人”,那就要牺牲个人的健康、时间等。与其过度关注“寒门状元之死”一文有没有造假,不如更关注底层社会、寒门学子的“伤痕式付出”与社会流动的健康困境。

想要走出困境,就要打破影响社会流动的瓶颈,比如一些制度对阶层流动的制约;家庭背景成隐形门槛,也就是家庭能带来的进行阶层生产与再翻转的资本;“知识改变命运”的失灵,也就是知识的社会力量与效用减弱,如之前热议的“读书无用论”等等。如此,才能让“底层社会”的垂直型流动得到增强,伤害性得到缓解;社会也才能在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状态中得以健康运转。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曹飞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苏唯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阿里财报:蚂蚁金服未来几季持续加大投入 印尼推新品种榴莲卖近7000人民币:3年结20个还有奶油花生香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