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元裁缝铺”:冬日里的温暖坚守
新华社杭州1月29日电(记者 黄筱)“锡凤啊,这条裤子破了个洞,要帮我弄得看不出补的痕迹咧!”“好的好的,先不要给钱,来的时候再说吧!”28日,临近春节,浙江湖州吴兴区飞英街道吉北社区附近不少小店铺都关门歇业了,但在224幢一楼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裁缝铺还亮着灯,时不时有街坊拿着要修补的衣裤过来。
“原来街头巷尾经常有些小裁缝铺,现在越来越少,有时从网上买的裤子尺寸不合适不知道上哪儿改,喜欢的衣服不小心勾破一个洞,只能压箱底,外套扣子掉了不会补。”吉北社区工作人员包敏说,一个小小的裁缝铺帮居民们解决了不少烦心事。
这个略显破旧的裁缝铺里,店主费锡凤不停地忙着手里的活儿,面前的一台老式缝纫机更像是一个工作台,大部分都是手工处理,背后紧靠的柜子里堆满了等待修补的衣服和零碎布料。
社区居民孙云娣说,费锡凤这里手工活做得细致,好多缝缝补补的小活有些地方不愿意做,她都愿意做,而且收费也很便宜,像补破洞、修拉链只要一元钱,有时还不收钱。
缝纫机边有一个铁盒子,里面装了几十枚一元硬币和1张十元的纸币,她说一般修补都是收一元钱,只有很复杂的改动才收五元、十元。
收费如此低廉,这个被周边居民称为“一元裁缝铺”的小店如何能支撑下去?费锡凤道出了其中缘由,小裁缝铺的店面是老邻居官粉英免费借给她用的,这背后还有一段暖心的小故事。
费锡凤早年和丈夫在布料加工厂做手工。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一只耳朵失聪加上记忆力减退,再无法像从前一样工作。2014年邻居官粉英鼓励费锡凤要勇敢一些,把一楼的车库腾出来免费借给她,做做针线活,重拾信心。
“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做事,但是官阿姨的鼓励让我勇敢了一些,没有租金的压力,我就象征性地收点补贴家用的钱,也能给街坊们提供点方便。”费锡凤说。
“我妈手艺可好了,我这身双面呢大衣就是她做的。”今年19岁的女儿朱慧琪一脸骄傲,连续3年每年过年妈妈都会为她亲手做一件衣服。
然而费锡凤心里却觉得对不起女儿,丈夫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两次家,她给女儿做衣服是因为经济条件太差,买不起店里动辄好几百元的大衣,“我自己去布料市场买来料子和一些配件,差不多八九十块钱就能给她做一身,一年也只能给她做一件。”
冬天里裁缝铺里温度很低,但费锡凤不舍得用取暖器,她衣服穿得很厚实,实在太冷影响干活才会倒一杯热水暖暖手。她说:“只要邻居们有需要,打一个电话我就下楼,过年也会在这里守着,为大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