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慧敏委员:有养花习惯市民多达84.62%,上海应建“市民花园”
摘要:“我们所提倡的市民花园,是市民共建共享的花园,是利用身边的零碎空间,由市民组织实施花园的设计、营造、保养、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社区花园、乡村花园、园区花园、校区花园、楼宇花园等不同类型。”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全体会议,王慧敏委员代表民革上海市委发言,呼吁支持发展市民花园,探索让城市更美好、让治理更精细、让氛围更温暖的共赢新路。
从外在感受到内在获得,从所在到所爱,这既需要在城市管理上下绣花针般的细功夫,也需要治理理念的革新。习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王慧敏认为,上海城市的硬件发展,已经到了亟需文明软件来进一步驱动、优化的阶段。
她说,这个软件的最强内驱,就是市民的参与,建议结合目前上海掀起的景观改造热潮和“微更新旋风”,借“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大力发展“市民花园”,以花为媒,建立市民与城市、与自然、与他人的美丽纽带和交流空间。
“我们所提倡的市民花园,是市民共建共享的花园,是利用身边的零碎空间,由市民组织实施花园的设计、营造、保养、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社区花园、乡村花园、园区花园、校区花园、楼宇花园等不同类型。”
王慧敏介绍,民革市委开展的“市民参与花文化活动问卷调查”显示,有养花习惯的市民多达84.62%,60.42%的受访者愿意参加身边的花园营造活动,52.58%愿意参加相关社会组织。
实践表明,源自社会组织或基层政府推动的花文化活动,如“四叶草堂”推动的杨浦创智农园、徐汇“绿主妇”的“一平方米菜园”等,都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响应,成为探索市民自治的试验田,成为儿童教育的自然课堂,成为城市温情的美丽港湾。
王慧敏说,上海太多的零碎空间有着美化需求:老旧社区、农村房前屋后、产业园区等,这些区域体量虽大,但分散零碎,政府难以兼顾,对市场也缺乏吸引力。如果能够有效组织市民共同参与,机制灵活,成本更低、更可持续,正可弥补政府与市场失效。
发展市民花园需要政府的必要支持和引导。王慧敏建议,政府要鼓励引导利用零散空间发展市民花园,列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规划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在老旧社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先行先试,待时机成熟时,将“口袋公园”“街角广场”的公共改造空间适当开放给市民花园,作为涉及民生的绿化、文化项目,纳入政府实事项目目录。
另一方面,发展市民花园也可以撬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有效提升。王慧敏认为,充分发挥市民花园公共活动载体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破除邻里独立、人际冷漠的心理隔离,推动居民由“生人”变“熟人”,大家有事好商量,从而减少邻里纠纷,成就睦邻社区。
市民花园还将释放出溢出效应。她说,可协调环保企业与社区合作,倡导垃圾就地处置、雨水收集等技术在市民花园的应用,推动基层生态文明实践。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陈琼珂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