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圆明园大宫门首次亮相,今后有望向公众开放
新京报快讯(记者 邓琦)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其中圆明园的正门位于圆明园中轴线的南端,通常称为“圆明园宫门”或“大宫门”。大宫门是当前圆明园三园中唯一尚未恢复正门功能的区域。圆明园管理处28日消息,2002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圆明园管理处对大宫门遗址进行了四期考古发掘工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对公众开放。
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发掘现场首次亮相 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大宫门遗址区将进行环境整治
据悉,目前已基本发掘清理出六处主要建筑遗址和部分河道以及道路广场。通过考古发掘,基本弄清楚了大宫门外朝房、水道等的形制、布局、建造方式等,为以后的保护展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发掘现场首次亮相 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同时,考古中还新发现了两条排水道,这两条水道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几幅样式雷图档上均未有显示。根据排水道与墙基的关系判断,排水道与朝房为同期遗存。这一发现为研究大宫门外排水系统提供了参照。
此外,考古专家还在水道壁上发现了闸槽,找到了大宫门外水道由明转暗的结点。依据样式雷图档,并结合实际发掘情况,水道修砌工整,应主要作为景观来设计。从样式雷图档上看,大宫门外水道南段很大一部分为明道,可以直接看到水道里面清澈而汩汩流动的水流。而排水道的修砌主要是为了它的实际功用,做法相对粗糙,所处位置也较为隐蔽,远离皇帝通行的御路,在两道围墙之间,为视线所未及。
据介绍,已发掘的大宫门片区遗址内容丰富,遗存清晰,明确地揭示了大宫门历史格局,为研究和修复这一片区历史景观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证依据。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对大宫门遗址、东西门罩遗址、东西外朝房遗址、东西外转角值房遗址和大影壁进行覆罩保护展示,对平桥遗址、金水桥遗址和河道遗址进行原址露明展示,对大宫门遗址区进行环境整治。
背景:
大宫门建成于雍正三年(1725),门上悬挂雍正御书“圆明园”匾,该区域包含大宫门、二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东西配殿、朝房和茶膳房、值房等建筑,是一组功能性强、建筑物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历史上大宫门片区是圆明园的前朝区,是圆明园三园中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宫门区,居圆明园四十景之首。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宫门被焚毁。后来,同治皇帝重修圆明园,重点修复了大宫门,但并未修复完成就停工。大宫门在随后的100余年时间里逐渐荒废。
大宫门是圆明园的正门,是清王朝中央集权的核心与命脉。在圆明三园的所有宫门中,大宫门是各座园门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只有大宫门和长春园宫门是供皇帝进出的。帝后从御园往返皇城去西陵、南海子(南苑)时,主要由大宫门出入。皇帝在圆明园处理政务的前朝区也设在大宫门内。当年清廷主要的国家机关多在大宫门内外朝房设有分部或值班所,随时听旨觐见。据史料记载,从雍正开始,五朝皇帝通常于正月幸园后,春、夏、秋三季(正月至九月)多在圆明园居住,其中道光二十九年,道光帝在圆明园驻跸长达355天,这里见证着大清的兴衰荣辱。
新京报记者 邓琦 摄影 浦峰
见习编辑 陈径舟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