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老院好是好,可是住不起咋办?代表建议:对基层创新养老项目可加大扶持力度
摘要:市人大代表鲁瑛提出:“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情况影响,农村老人选择去养老机构的不多,更多人选择居家养老。与城镇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更习惯自己的小圈子。”
“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2018年对农村养老服务的保障力度有所改善,共完成了44家农村薄弱养老机构改造。不过,不少农村老人对之的感受却不强。”在1月27日下午奉贤代表团的审议中,市人大代表鲁瑛提出了这个政策措施和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她建议,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政府可加大对基层创新养老项目的扶持力度。
鲁瑛代表说,目前农村退休人员的收入和城市退休人员还有较大差距,要享受养老机构的服务尚显捉襟见肘:“参加农保的,退休后每月可领1100元左右,参加镇保的话每月可领2000元左右。”目前,农村的养老机构,尤其是一些标准高、服务好的养老机构,有些只有个位数的入住率。
当然,除了“住不起”,“不想住”、“住不惯”也是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的原因。“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情况影响,农村老人选择去养老机构的不多,更多人选择居家养老。与城镇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更习惯自己的小圈子。”
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奉贤区数年前启动了“睦邻四堂间”建设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居家服务,探索远郊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与以往政府投资建设的日托站、助餐点不同,“睦邻四堂间”利用农村闲置住宅,通过一定的设施改造,使其成为老年人“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
鲁瑛说,“睦邻四堂间”很受农村老人欢迎,但目前数量还不够多。“根据初步测算,如果一个村有8到10个‘睦邻四堂间’,可基本满足农村养老需求,但打造一个‘睦邻四堂间’要产生创建费用、运营费用等,对区镇财政是不小的压力。”鲁瑛建议,对于这种源于基层创新、受到农村老百姓欢迎的养老服务项目,市里可将之列为重点扶持的民生项目,将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让农村百姓真正享受到“在家门口养老”的便利。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胡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