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一届上海人大的履职实践,哪些走在了全国前列?
摘要:开局之年的履职实践正是最好的诠释。
2018年,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开局之年,气象万千。
这一年,牵头组织沪苏浙皖各省级人大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事项决定,这在人大工作中尚属首次。
这一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受到商务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立法经验。
这一年,推动本市国有资产首次亮出“家底”,开启了本市地方人大对国有资产的全方位、系统化、常态化监督。
这一年,代表建议的“解决采纳”比例达到71.1%,为历年来最高。
……
“我们要坚持改革与法治同行,加快研究法规制度供给,有力支撑和提升上海的战略优势,让上海人大工作更好走在全国前列,展现排头兵先行者地区人大工作的应有风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如是说。开局之年的履职实践正是最好的诠释。
前瞻推动改革创新的法制保障
开局之年的第一个大手笔,登高望远编制本届五年立法规划。
市人大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对标全球顶级城市,紧扣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将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超大型城市建设等六方面123件项目纳入规划。
五年立法规划编制为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及时、针对、有效的法规制度供给。而这背后是历时8个月、梳理180余件法规、研究两届代表议案和监督报告、委托五家单位平行研究、听取三级代表建言,并向社会公开征集6000多名市民意见、多轮反复协调、易稿数十次的磨砺。
“我们紧紧扣住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立法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
这一年,市人大前瞻推动改革创新的法制保障。比如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科创中心建设条例,市人大提前介入立法调研,厘清立法思路,探索修法路径,并不断加强对起草部门法规草案的质量指导和把关。为有效衔接本市机构改革方案,法制委及时统一审议关于本市机构改革涉及地方性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草案,确保本市机构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为支持本市政府职能转变,常委会法工委动态跟踪本市取消和调整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分两次对14件法规进行了打包修改,从法制层面“放管服”改革于法有据。
这一年,立法协同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去年11月22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一天之后江苏和安徽两省人大常委会,一周之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同样的决定。
一个区域内各省级人大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事项决定,这在人大工作上尚属首次。而背后的牵头起草者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靖说,这次立法协同实现了三省一市人大同时发力,共同保障三省一市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市场统一、生态共治和公共服务共享。
立法彰显社会公平和城市温度
把握好“底线”和“高地”的关系,这是上海人大在立法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立法在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时,更要立足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上海标准、上海特色、上海温度。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为了立法增进民生福祉,市人大在审议社会救助条例草案时,在国家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救助覆盖面,把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以解决居民因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过大而导致的家庭困难。有评论说,这部立法彰显了社会公平和上海城市温度。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立法也是这样一部颇具上海特色的立法。在连续两年调研基础上,市人大以“啃硬骨头”的精神推进这部法规的制定,组成人员和代表围绕垃圾全程分类的关键环节,深入10个试点区、20多个住宅小区、10余家企业开展调研,召开立法听证会,发放1.5万余份调研问卷,调研访谈对象超过1000人,努力使立法过程成为凝聚共识、培养分类习惯的过程。目前,条例草案已经过三审,即将提交人代会审议和表决。
立法还直面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业委会不履职、专项维修资金续筹难、公共收益归属不明确、紧急维修易扯皮等这些物业管理中的矛盾依然困扰着很多小区。在连续两年调研和执法检查基础上,市人大审慎修改住宅物业管理规定,逐一回应矛盾并作出科学合理、清晰可操作的规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立法回应投诉热点。消费者苦叹,办了预付卡还没去几次,商家却关门跑路了。而从今年起,类似这样的烦心事将有望减少,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上海以先行先试的探索者姿态,在全国率先制定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为全国单用途卡立法提供了地方样本。
监督聚焦“老小旧远”,触角深且广
这一年的人大监督有一个关键词——“老小旧远”,即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监督。
“老”,即老年群体。针对本市日益加深的老龄化趋势,市人大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执法检查。长护险试点大半年,情况如何?居家养老服务有啥痛点?他们走进居民区、深入养老院、对话护理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信息,提出的建议针砭时弊,开出的药方也细致妥帖。
“幼”针对的是申城0—3岁婴幼儿。这部分幼儿面临入园高峰,家长们正发愁入园难、入园贵。为此,市人大开展0-3岁婴幼儿托育情况专项监督和专题询问。这一场监督下来,本市入托需求和底数排摸清楚,加强监管,完善托幼一体化建设的针对性建议也逐一细化。有代表感叹,“这轮监督恰逢其时。”
“远”即郊区,农村集体资产这本账管得如何?市人大对施行半年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与本市9个涉农区和5个有农村集体资产的中心城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执法检查,同时邀请了60多位市和区人大代表参加。执法检查组根据检查情况还列出问题清单,送交相关区镇整改。
除了“老小旧远”,这一年的人大监督触角深且广。
轨道交通是上海的城市生命线,容不得任何闪失。大客流下,类似“撒一把黄豆”这样的潜在风险如何防范和应对?上海人大开展本市轨道交通大客流安全风险防范情况的调研。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调研组紧盯“潮汐式”长距离通勤的“大客流”,选择早、晚高峰等不同时段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细致查找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从源头规划、运能与需求矛盾关系上找答案。
蓝天、绿水保护战从来都是一场持久战。市人大启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方位监督,全覆盖走访16个区,现场询问、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全面了解本市水源地保护、河道整治、大气污染等防治情况,为生态之城建设出力。
去年12月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本市国有资产首次亮出了“家底”。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和预决算的审查监督。市人大首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并聚焦金融国资开展深度调研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赵伟星说,此举开启了本市地方人大对国有资产的全方位、系统化、常态化监督。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