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扶贫“二进村” 4周才回一次家

日期:01-25
无人机彭彬黑科技

原标题:5年扶贫“二进村” 4周才回一次家

彭彬在村里组织活动

彭彬 40岁出头的彭彬早生华发,是一位资深的广东扶贫干部。2011年-2013年,他曾任省农业厅驻紫金县罗洞村扶贫“双到”工作队队长、村支部副书记;2016年5月,他二度驻村扶贫,担任省农业厅驻雷州市那毛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目前这段扶贫工作仍在进行。

在进驻那毛村扶贫的近3年时间里,彭彬带领村民建立了农村合作社;依托农业厅的资源,打造出“福平”品牌番薯,带动了农民增收;他和扶贫工作队用上“黑科技”武装农民,让他们成了农机服务的好手,此外,彭彬还用教育培训和就业解决扶贫的痛点……如今,村里200位贫困人口已有187人脱贫,那毛村也在彭彬的推动下涌现出多位先进的“脱贫明星”和“无人机明星飞手”。

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彭彬与家人聚少离多,一般每4周才能回家一次,家中事务由他爱人操持,对此他难免心怀愧疚。而说起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他颇有心得,“还是感恩,扶贫虽然是帮别人,但是自己也有收获,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同,我们很感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华

彭彬1998年参加工作,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那时候他已经奋战在农村一线,培训农民如何使用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同时也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惠农政策,长期的一线工作让彭彬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由我们去驻村扶贫,会更加容易融入环境,找准农民兄弟的需求。”

“扶贫不能让农民为难”

彭彬对扶贫有着自己的思考,“扶贫先扶智,怎么在不为难农民的情况下让他们增收,是我们阶段性扶贫工作重要的一点”。

2011年,彭彬开始了驻村扶贫的工作,时任广东省农业厅驻紫金县罗洞村扶贫“双到”工作队队长、村支部副书记。

彭彬坦言,第一次驻村扶贫的感受“既兴奋又惶恐”,兴奋是因为他对农村工作有着自己的想法,而且组织上委以重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光荣;但他又感到惶恐,“现在角色变了,我们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相对大笔的资金过来,要带领贫困户谋发展、创收、完成各项考核指标,我们必须对组织负责,自然会有相当的压力”。

彭彬回忆,在紫金县工作那两年,他真的是拼了老命,也正因为那两年用心、用力地实践探索,他积累了不少扶贫经验乃至社会资源。

到了2016年5月,彭彬再次驻村扶贫,担任省农业厅驻雷州市那毛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彼时的彭彬变得更为理智和沉稳,对于上一次扶贫吃过的苦头和踩过的坑,他早已进行过多次反思。

因地制宜种番薯

对于再次驻村扶贫,彭彬保持着理智清醒,他知道驻村扶贫的艰难,同时也明白,扶贫若能做出成绩是一种幸福,“尤其对于年轻干部,真的是很好的磨练”。

那毛村地处广东省最南端,位于北部湾岸边,距广州600公里,是一个常住人口3000人、耕地面积不足1000亩的海边小村。这个昔日的渔村曾靠打鱼过着不错的生计,也因此农民没有积累种养经验。村庄还连年受台风袭击,夏季过后其他月份降水量却不足百毫升,土地常年干旱。“我们全面深入调研,解剖麻雀,把村、户情况了然于心,确定52户200个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

彭彬结合村中文盲多、村庄贫困户素质低的情况,思考着寻找“易上手、带动快”的产业,而番薯这个明星作物成了他的“良方”。原来那毛村滨海沙土富含火山灰、有机质含量很丰富,适种番薯。虽然旱涝无常,但可发挥光热优势,村里冬天无雨、气候宜人又常年无霜,于是他主打冬季种植,顺应天时。

彭彬瞅准了冬季北方没有番薯的商机,这才有了后来的番薯品牌“福平”。早在2016年,彭彬就带领大家组建了以贫困户为核心社员的合作社;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彭彬充分发挥了省农业厅的行业资源优势,而后来品牌推出的“心香薯”更成为那毛村的拳头产品,其销量在华东市场很坚挺。

然而,这条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彭彬坦言,起初没人相信他,“有些农民种了一辈子番薯都没有发财,又怎么会轻信扶贫工作队”。他知道,让老百姓亲眼看见收益才是最好的说服方式。

彭彬于是以身作则带头种番薯,2016年国庆节他没有回广州,他爱人和孩子都来到那毛村陪他种番薯,“第一年我们自己种了16亩,我们要做给农民看”。好在天公作美,到了来年春节前,番薯小部分开始丰收,于是彭彬和工作队做了两件事:赠送番薯给大家品尝,并请客商到现场按市场价收购番薯。此外工作队还重点劝说村里的种植大户,花费了两个月,终于说服他们跟进种植番薯。

“输血更要造血”

“大户率先种植了20亩番薯地,这个带动效应是很明显的。”于是春节后陆续续有零散的农户加入了种番薯大军,村里又新增了20来亩番薯地,当年的收成和经济效益都不错,不亚于其他当季作物;到了2017年年底,那毛村至少一半以上的土地都种了番薯。同年,那毛番薯还当选了“湛江市十大扶贫明星产品”。

第一年种植番薯实施奖励制度,彭彬和工作队无偿向老百姓送番薯苗,同时还承诺收购番薯,超过一定数量还有奖励,这在前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而到了2018年,彭彬带领大家建起了加工厂,让分级收购成了可能。“次薯收购过来也可以加工,但是给的购买价格就会比较低。”有了前端的引导,在中端激发农户的内在动力去种好、管好,后端通过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来拉动,彭彬说,这样就避免了农户中出现“懒汉心态”,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

有地可种的村民可以享受到扶贫的红利,无地可种的贫困户同样也可以分一杯羹。彭彬说,番薯农产品需要一定量的人工,不管是田间的种植收获还是后期的加工和分级包装都需要人工,“所以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参与合作社的农产品初加工”。

除了培养工人,彭彬还培养农民兄弟当农机手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还是想精准地开发本地就业、本地创收的渠道,因为乡村振兴至少要把人口留在村里才行”。

“黑科技”留住年轻人

扶贫工作队还以科技来武装村民,培训他们的农机技能,拓宽农机服务。彭彬介绍,那毛村有6台甘蔗收割机、20台水稻收割机、70多台无人机,这些农机服务以那毛村为基点,向外拓展延伸,甚至辐射到广西部分地区,两年来农机作业收入近200万元。这不但使百姓们劳有所获、贫困人口获得分红,更提升了大家做好农业的技能和信心。

而无人机这种“黑科技”更成了扶贫工作的“秘密武器”,通过植保无人机的投入使用,彭彬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村民,既为农村储备了人才,还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那毛村也常年开展无人机免费培训,彭彬说,这样的服务增强了年轻人回归农村的信心。

彭彬举例说,村民李尊挺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李尊挺原来在珠海学习,毕业后找的工作不太满意就回了村里,“他回来后待在家里,我们做了多次思想动员,说服他学开无人机”。李尊挺学得很快,后来彭彬带着他去几个大农场的甘蔗地开飞机喷药,“看着一望无际的甘蔗田,他也觉得很开心”。后来,李尊挺在村里帮村民们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大家都表扬他,他内心获得了认同感,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彭彬介绍,李尊挺熟练后迅速成为村里推广无人机应用的师资力量,后来更到雷州其他乡村搞培训授课,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也坚定地想把这个事情做好,也带动了村里四五个年轻人跟着做”。

“这种新型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其实改变了农村不少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命运,脱贫无非是两个,教育和就业,你看植保无人机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彭彬说。

村民脱贫成“明星”

据统计,那毛村52户贫困户共200人,目前已有40户共187人脱贫,户、人脱贫率分别达到77%和93%;已脱贫户人均纯收已超9000元;贫困户危房改造指标15套,到目前已全部完成。彭彬带领扶贫工作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那毛村种番薯的先发优势已经消退,他也在积极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在众多贫困户中,残疾人李喜成为“脱贫明星”,他以前住着茅草房,靠老婆出去打散工,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吸收李喜加入合作社,做番薯分级包装的工作;之后彭彬培训李喜种番薯他也愿意学,“在我们的指导下,他五亩地就挣了一两万元”。到了去年底,李喜更是把茅草房拆掉建起了平房。“2018年他一年综合下来收入有11万多元,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明星。”

对于村民的质朴,彭彬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他走在路上,村民见到都会主动打招呼,而村里的孩子们对扶贫队也很亲近,“我住在学校,小朋友们对我都挺好,他们称呼我为同志,让我很感动”。

那毛村的扶贫工作仍未结束,彭彬依然奋战在扶贫一线,有过这些年的锻炼,彭彬的心态更加平和,不会轻易自怨自艾,但更多的是不忘初心,“我会利用宝贵的时间把工作绩效做到最大化,这样才对得住家人的付出和组织的信任”。

全省政府秘书长和办公室(厅)主任会议召开 春节出行小心这种看不见的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