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温州: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77起处理144人
“陶呈靠被查了,还被温州市纪委网站通报了?”近期,泰顺县筱村镇章前垟村原党支部书记陶呈靠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陶呈靠在担任章前垟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利用协助县移民办移民工程项目报账和移民扶助基金管理使用的职务便利,侵吞移民扶助基金1万余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
2018年以来,温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77起、处理144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5人、组织处理59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
这是温州市2018年开展扶贫领域专项监督检查的具体成效。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排查问题线索,努力做到扶贫工作开展到哪里,项目资金流向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护航脱贫攻坚。
“全链条”抓责任落实
“文成县作为贫困县,有条件的群众已脱贫,还有一些贫困户分布全县的各个乡村,在脱贫攻坚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难度不小。”该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
时间紧,难度大,如何完成任务?温州市纪委监委围绕脱贫攻坚专项治理,建立明责、履责、追责“全链条”责任体系,逐级压实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从细化方案明责抓落实,结合温州工作实际,及时制定下发贯彻落实省纪委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制度机制。督促各县(市、区)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制定具体专项治理工作发难,切实履行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重大政治责任。
从强化考核履责抓落实。将增收攻坚扶贫、行业扶贫和低收入农户补助落实情况和履责情况纳入全市各级党组织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查处和通报情况纳入纪委监督责任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各地各部门认真履职。
从严格责任追究抓落实。严格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要求,对在扶贫工作中失职失责的党委、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严肃追责问责,动真碰硬不留情面。
2018年,全市共问责领导干部27人,形成震慑效应,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闭环式”抓线索处置
日前,温州市委召开第二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强调将扶贫领域优亲厚友、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吃拿卡要等群众身边“微腐败”问题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巡察,紧盯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线索。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规范问题线索收集、汇总、筛查、交办、督办等流程,确保涉及扶贫领域所有问题线索入库“零遗漏”、查处“零容忍”。“多渠道”扩源拓线。通过在“清廉温州”等门户网站及微信客户端设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举报端口,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置举报箱、反映点,在温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建立热线或投诉邮箱等,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检举反映线索。2018年,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征集,全市共收集、梳理问题线索42条。
2018年9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对2016年至2017年受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和“回头看”,共排查梳理问题线索102条,对未办结或办理不到位的,重新进行处置;对新受理的问题线索,及时更新,定期汇总核对,确保件件有着落。“快流转”高效处置。对所有线索实行台账式管理,逐一登记造册、逐一督促整改、逐一检查销号。对上级交办督办和审计、巡察、检查等发现的问题线索,优先处置、从速研判;对省纪委交办督办问题线索,由专人负责、定期对账;对重复举报、集体访和突发异常情况进行重点交办、限时办结;对可查性强的信访举报问题进行每月对账、跟踪督办。
“常态化”抓监督执纪问责
突出监督职责,增强主动意识、着力发现问题,不断深化治理成果、推进巩固治理成效。协同督查常态化。主动对接农办、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对扶贫项目定期开展经常性联合督查,深入基层农户直接查找问题线索。2018年,全市共成立专项督查调研组34个,走访低保户1254家,督查扶贫资金项目182个,发现问题150个,约谈相关负责人127人。严查严惩常态化,对胆敢向扶贫项目、资金“动奶酪”的腐败问题以及弄虚作假等严重作风问题,坚持从严查处、严惩不贷,深挖到底、追责到位。
平阳县万全镇所辖4个村委会将未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的危房改造申请材料上报镇政府案中,分管副镇长金其栋、县住建局万全分局副局长林元坡、县住建局村镇建设管理科科长徐乃召、镇征地拆迁办主任陈永西等4人因履职不到位受到处理。
与此同时,温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公开曝光典型问题作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环节,点名道姓公开曝光“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等腐败问题和干部失职失责典型案例,持续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
2018年,全市共通报扶贫领域典型案例35起,点名道姓曝光57人,典型案例必通必曝成为常态,有的还直接张榜通报到村一级,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高压氛围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巩固。(温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