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治时评:400名学生无法正常参加高考 怎么办
日前,山西省晋城市凤兰学校数百名学生临近高三却发现自己没有学籍。据了解,存在无学籍问题的是凤兰学校高二和高三年级,其中,仅高二年级约700名学生中,就有400名左右没有学籍。对此,晋城市教育局回应称,凤兰学校涉嫌虚假宣传、违规超额招生。对于“无学籍”学生如何参加高考,晋城市教育局表示,可获得同等学力证明或转职高后参加高考,多数家长并不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案(1月23日央广网)。
学籍是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就业等多方面,学籍档案多伴随学生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有关学生上了学却没有学籍的事件屡被曝光,不仅民办学校深陷其中,个别公办学校也未能幸免,辐射面更是遍及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无学籍”问题频频进入公众视野,暴露了哪些问题?
为了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负责学籍信息收集、汇总、校验、上报等工作。作为学籍信息的收集者和管理人,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至关重要,学生学籍出了问题,两者都难辞其咎。
梳理以往的“无学籍”事件不难发现,原因多为学校违规超额招生。据报道,凤兰学校2017年的招生计划为350人,该年实际对应的学生人数却近700人,远超招生计划。学校超额招生,背后不乏利益的驱使,也不能排除家长和学生在其中的作用:一些家长事先对学校的招生计划并非一无所知,但为了让孩子走进普通高中,宁愿冒着没有学籍的风险,多花钱也要将孩子送进去。这其中,也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以及社会整体对职高的认知偏见,认为进入普通高中才是孩子唯一出路。
当学校的“关卡”失灵,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本该发挥作用,及时掐断违规超额招生于萌芽。遗憾的是,这道关口在凤兰也失灵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通知代监管,发布招生规范通知后,具体执行如何不管不问,直到东窗事发。实际上了解学生真实人数不是难事,如果监管手段多一点,严一点,哪怕有一次暗访,都可能到不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再者,根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如今,到高二了,学籍问题才曝出,要追究,监管部门失职失察究竟如何发生的!
事已至此,追责应当且必要,但学生和家长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他们眼下的难题。有没有妥善解决办法?毕竟,以同等学历或职高身份参加高考,对同一间教室走出的学生来说,不公平。
此事再次让公众看到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缺乏,整个社会教育资源分配,在一些地方亟须优化和调整。有关部门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观念,保证教育分流的质量和公众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