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是ETF狂欢下的落寞者
2018年ETF成为公募基金市场上的网红产品,转到2019年这一势头仍未冷却,新基金发行和申报层面,兴业上证红利低波动100ETF、华夏中证四川国企改革ETF等细分主题产品层出不穷。存量ETF市场上,多家基金公司也在积极引入流动性做市商,以求提升自家产品的交易活跃性。就连沪深两大交易所也为ETF市场助攻,上交所最新批复了4家券商作为主做市商,而深交所也将两融标的ETF范围再度扩容。然而,并非所有产品都能享受这一跨年狂欢,超两成ETF并不被市场“宠爱”,规模濒临清盘,成为火热市场下的落寞身影。
基金公司新发热情不减
2018年下半年A股的持续下跌以及底部震荡使得权益类基金的净值也不断下跌,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估值底、政策底的逐渐形成,被动跟踪指数的ETF基金投资价值也在持续升高。彼时,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基民布局ETF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多只跟踪大盘指数的宽基ETF份额短时间内大幅上涨,一度成为公募市场上的网红产品。
新年伊始,投资者布局ETF的热情依旧不减。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2日,非货币ETF基金的成交额已达到1457.57亿元。事实上,自2018年二季度以来,ETF基金的成交额就持续上涨,从二季度的4759.64亿元到三季度的5053.13亿元,再到四季度的7031.83亿元。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2019年截至目前的成交额预估,今年一季度ETF基金成交额有望达到6000亿元以上。
从单只产品的成交额来看,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月22日,今年以来有22只ETF基金成交额已超过10亿元。其中,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恒生H股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等6只产品交易额达到百亿元以上,而华夏上证50ETF更是以230.82亿元的高成交额位居榜首。
而在发行方面,基金公司新发ETF产品的热情也依旧不减。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多家基金公司在通过公司官网、微信朋友圈等扩大原有ETF产品宣传的同时,也不断布局新品。从申报和发行产品的类型来看,据公开数据显示,除备受市场关注的宽基ETF外,特色指数化ETF产品也层出不穷。
就宽基指数来看,中证100ETF、沪深300ETF等均有基金公司布局,而细分行业和特色化指数产品中,中证银行ETF、中证国防ETF、中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题ETF、中证四川国企改革ETF等也出现在证监会的基金募集申请表中,部分产品已处于发行阶段。
南方一家公募市场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今年其所在的基金公司也将重点布局ETF产品,除加大宽基ETF的布局外,也会发行一些特色指数的产品,包括行业指数、地域指数等。不过,该内部人士也指出,特色指数化ETF产品的布局主要还是源于公司机构客户的需求。“本来我们在这方面没有这么强的意愿,但是新年刚过就有好多机构客户来找我们说要做特色指数ETF,我们都没有想到。”该内部人士如是说。
北京一位权益类绩优基金经理也坦言,看好ETF基金在2019年甚至是未来的走势。目前来看,ETF的投资人群正逐渐由散户转向机构投资者,而在2019年A股入摩之后,大量外资进驻A股,首选的投资产品也很有可能是ETF基金。
交易所助推活跃性提升
除基金公司外,开年国内两大交易所在两融标的和ETF做市商方面的动作也有望进一步助推ETF产品的活跃性。1月11日,深交所发布“关于融资融券标的证券2018年第四季度定期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显示,在融资融券标的ETF产品中新增深F120、黄金ETF以及博时黄金3只基金,调整后深交所两融标的ETF产品增至16只。
有市场人士指出,纳入两融标的有利于扩大ETF基金的投资者受众范围,提高ETF交易的活跃性,同时也会衍生出更多投资组合交易策略。而对于二级市场参与者来说,这一调整也意味着更灵活的投资操作,例如通过融资放大上涨收益或通过融券赚取做空收益等。
除深交所增加两融标的的ETF产品外,上交所也于近日审批通过4家券商作为主做市商,进一步提高ETF的流动性。1月17日,上交所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基金主做市商业务资格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表示,根据相关规定,东方证券、方正证券、华泰证券以及中国银河证券4家证券公司自1月17日起获得上交所上市基金主做市商业务资格。
沪上一位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做市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提高ETF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他举例,对于一只ETF基金来说,如果没有做市商,买卖就需要投资者自行报价和成交,但在市场交易相对清淡的时候,可能出现最高买价和最低卖价之间存在较大的差价,导致长时间无法交易,其流动性也就会大大降低。而做市商则会于此时在盘口附近的几个价位提供买卖报价,使得交易快速实现,保证市场活跃。
而根据2018年11月上交所下发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基金流动性服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显示,对主做市商会进行评级并引入年度末位淘汰机制。相对应的,主做市商也会根据评级结果获得激励和费用减免。据了解,激励包括试点基金的交易经手费,股票型ETF沪市成分股交易经手费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等。
超两成产品濒临清盘
在部分ETF产品“享受”来自交易所、基金公司以及投资者三方助推的“跨年狂欢”时,受“马太效应”影响,ETF基金也出现了成交分化的现象,部分产品不仅规模濒临清盘,同时,流动性不佳、成交额低下也使得这些ETF基金留下了落寞身影。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在数据可统计的171只非货币ETF基金中,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的有36只,占总数量的21.05%。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上述开年3周成交额即超过1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部分产品,这些规模迷你的ETF基金在交易量上也十分低迷。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2日,在36只ETF中,仅有4只产品开年成交额超过千万元,其中,最高的为广发上证10年期国债ETF,2019年以来的成交额达到2400.84万元。同时,包括易方达中证军工ETF、海富通上证周期ETF、大成中证500深市ETF在内的19只产品成交额不足百万元,最低嘉实中证金融地产ETF2019年以来的成交额更是仅有1.36万元。回看2018年度,36只ETF的全年成交量也同样惨淡,如海富通上证非周期ETF全年的成交额仅为281.56万元,同期,华夏上证50ETF的成交额则高达4299.93亿元。
一位基金销售机构内部人士表示,ETF基金一直处于“强者恒强”的局面,由于其费率低、对流动性需求高的特性,导致规模本身就比较小的ETF产品更难存活。规模小且费率低使得产品收益难以扩大,甚至不能覆盖在布局方面投入的成本。同时也很难受到做市商青睐,产品活跃性无法得到相对保障。“不得不说,大型公募在ETF产品的布局上更具有优势。”上述内部人士感叹道。
此外,据了解,上述提及的《指引》征求意见稿中,也对上市基金做市商制度进行了规范,部分要求趋严。对此有业内人士猜测,这可能对本来规模就较小的ETF产品造成更大的流动性影响。例如将做市商提供的最大报价价差比例由1%下调至0.5%后,其在单一产品所能获取的利润也将随之降低,因此,规模和流动性都处在劣势的ETF产品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做市成本,导致做市商资金更加倾向于规模更大、流动性更好的ETF,两极分化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北京商报记者苏长春刘宇阳/文贾丛丛/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