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孙楠700元租房送孩子学国学:一场注定难以抵达的逃离
孙楠的妻子潘蔚可能不会想到,她展示自己新生活的视频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视频的制作方虽然会对传播感到惊喜,但是心中或许也会有些不安——他们不会想到精美的画面却引发了一轮对孙楠夫妻的质疑。
从北京到徐州:逃离富裕
几分钟的视频,表达了这样几个核心的意思——
为了孩子的教育,她和孙楠离开北京,在徐州租房住,每个月700元房租。在新家里,包饺子做饭,一切都是自己动手;
孩子去了一家有“28年历史”的国学学校,收获很大,会背一些《弟子规》中的话了。
视频的画面,是都市人喜欢的那种小清新风格。一家人一起劳作,弹吉他,唱歌,脸上的表情是满足而幸福的。
那是一个毛坯房,一百多平方米,他们自己花钱装修,虽然看上去朴素,但是并不便宜。难怪很多人都质疑,即便是在徐州这样的“三线城市”,700元也租不到这样的房子。
视频中的场景,是潘蔚为自己和孙楠以及孩子打造的一个梦。潘蔚是主导者,在视频中我们没有机会听到孙楠的声音。在来徐州之前,他们居住在北京,过着名流的富人生活,经常去打高尔夫。
用潘蔚自己的话说,他们本来还可以这样“玩十年”,但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却改变了想法,想过另一种生活。
只是换一种生活姿态
孩子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意,过去那种名流生活好像突然失去了意义。
据说,有朋友来徐州看她,认为她现在的生活太寒酸,怀疑她和孙楠是否经济上出现了问题,要提供帮助。
潘蔚讲这个小细节的目的,其实是证明自己选择的正当性,朋友们眼中的“寒酸”(普通人看来那已经比较有质量),正是她要追求的效果。
她要和过去的自己告别,要和朋友圈保持疏离感,但是,她又需要朋友们发现这种疏离,发现自己的这种变化。
也就是说,她想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简单生活”,而是一个别人都认可的“新形象”。
看上去,这是从北京“逃离”到“徐州”,但他们并不是那种真正的“隐者”,而只是换一种姿态而已。
孙楠和潘蔚,绝不是在“过苦日子”,只是在“展示苦日子”而已。他们向公众展示,更是在向自己展示。这种展示的过程,其实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
从学校到“学宫”,逃离“成功”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公众诟病潘蔚的地方在于,她曾把和前夫生的大女儿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却把孙楠和前妻买红妹的孩子送到徐州学国学,是一种“后妈式的偏心”和“残忍”。
但是,四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潘蔚和前夫(她以前有两段婚姻)所生,有两个是孙楠和买红妹的孩子,还有一个是潘蔚和孙楠婚后所生。公众质疑的那种“分别心”,可能并不存在。
四个孩子给潘蔚造成了困惑倒可能是真的。她和前夫的孩子,喜欢打游戏不爱学习,对另外三个孩子,她也比较担心——她真正担心的,是孩子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迷失了方向,所以想通过更“朴素”更“传统”的东西,来约束孩子。
潘蔚老家是安徽阜阳下面的临泉县,从她的人生轨迹看,到“乡下去”就是一种锻炼,从北京到徐州,就是一次下乡之旅。
精神的困境和难以抵达的“远方”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潘蔚和孙楠的状况,其实也代表了很多人在精神上的困境。物质生活持续得到改善,甚至已经变得丰裕,但是很多人却感受不到幸福。
于是,这些年流行很多莫名其妙的生活方式,“到钟南山修行”,或者去艰苦的川藏线上去拷问自己的心灵。潘蔚到徐州,本质上也是同一条道路。
说得诗意一点,这就是对远方的呼唤。但是,从日常生活中脱轨而去,最终是否能够抵达远方还是个疑问。
潘蔚会不断强化自己选择的合理性,出书,接受媒体采访,但是真实的处境只有她和孩子们自己懂得。
他们还在身体力行地去寻求改变,孙楠和潘蔚也都到国学学校里去上课,这种努力的背后,可能恰恰是一种内心的挣扎。
□ 张丰(媒体人)
编辑王言虎 实习生 葛书润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