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激发旅游增长活力

日期:01-23
年收入云南小镇

原标题:新业态激发旅游增长活力

近年来,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康养度假、自驾出行等旅游新产品蓬勃兴起,备受游客青睐。“新业态”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高频词汇。在云南,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加快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变,持续拓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空间。

精品民宿带动致富

早在1993年就搞起旅游的仙人洞村,坐落于文山州普者黑景区的核心地带,过去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垂钓项目。“可到了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过1万元。”仙人洞村村小组长范成元介绍,“之前的旅馆都是村民自建,千篇一律,设施简陋,毫无特点可言”。

2013年,村干部们带着村民走出深山打开眼界,向省内外优秀典型“取经”,并邀请专业人士规划设计。范成元带头将自家旅馆改建,并动员大家把房屋改建成具有彝族撒尼人特色的精品客栈。

土黄色民居衬着碧汪汪的湖水,街头小巷随处可见当地村民烤制饵块、手工刺绣;全村编排了50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游普者黑、住仙人洞、品撒尼民俗文化”已成为仙人洞村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4万余元。

仙人洞村的嬗变是云南省日渐成熟的乡村旅游业态的缩影。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688.4亿元,旅游产业带动12.1万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出列累计达到680个。打造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成为云南满足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供给和带动农村致富的新引擎。

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

在红河州弥勒市东风韵小镇,“古堡”样式红砖建筑集群,路边供游人休息的长凳、景区指示牌等,都融入了文化元素,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东风韵致力于打造文化艺术产业的‘孵化器’,构建文化旅游发展长效机制。”云南建投集团总经理助理俞文杰介绍,小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以实训基地、创客工厂为依托,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并扶持青年艺术家入驻小镇进行艺术创作。“我们为艺术家搭建展览、销售平台,同步提升小镇的文艺格调和知名度。”

像东风韵这样毗邻高铁站、处于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的特色小镇,弥勒市还有3个:风光旖旎的太平湖森林小镇,集森林木屋、生态园林、休闲旅游、康养度假为一体,解决了周边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极具民族风情的可邑小镇以手工艺品和餐饮住宿为卖点,旅游带动近200户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达10万余元;正实施建设的红河水乡小镇,目标是以国际汽车比赛和商贸会展为主线,创建集运动和时尚相结合的特色小镇。

弥勒市副市长田红梅告诉记者,这几年,弥勒市聚焦特色小镇之“特”,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将优秀民族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以及原创艺术、后现代建筑艺术等融入规划之中,力求每个特色小镇都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浓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

文旅融合“复活”产业

喜洲镇距大理古城仅半小时车程,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还能感受原汁原味的白族文化。大理人张翰敏在喜洲镇经营了一家扎染小院,小院里,二楼窗檐上悬挂的扎染布随风飞舞。“我们将古法扎染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既能让扎染文化得以延续,还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张翰敏说。

已有1200年建城历史的红河州建水县以紫陶制作工艺出名,当地围绕紫陶创作而繁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具特色。“随着游客逐年增多,如何开发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紫陶创意产品,是目前我们旅游产业重点发展的目标。”建水县旅发委主任姚广兵说。

姚广兵介绍,建水县以紫陶文化为核心,把紫陶制作工艺、传统瓷塑技法、文化交流、陶吧体验等纳入旅游范畴,形成体验式旅游特色。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和丽贵表示,未来将在全省重点推进40个汽车旅游营地项目、10条徒步旅游线路建设项目、6个温泉养生示范项目、6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650个精品酒店项目,努力把新业态项目打造成为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热点和亮点。

银保监会前移跨境合规风险管控关口 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全球健康论坛推介会举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