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芦苇变画,她带领博湖岸边人编织幸福
杜玉新在给女儿讲解芦苇画的制作
制作好的芦苇画
追梦人:杜玉新
职业: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的梦”:我和我的团队要把以芦苇画为代表的民俗手工艺产品继续做好,传承中华文化。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来。
都市消费晨报讯(文/记者刘萌萌图/通讯员年磊)隆冬时节的博斯腾湖,清风拂面,正是芦苇采收的时节。过去的半个月对杜玉新来说格外忙碌,一边,她要忙着进村开展芦苇工艺画、手工制作、编织等培训;另一边,她还要赶在芦苇收割结束前,抓紧时间挑选芦苇,因为采芦苇的时间只在1-2月。
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年产芦苇17万吨左右。这里的芦苇具有韧性好、耐烫、易保存、不易腐烂等特性。用芦苇制成的芦苇画逐渐衍生为一种民间艺术,并造就了一方产业。
手工坊里热火朝天
在新疆博湖县阿勒奇旅游产品研发制作展示中心,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芦苇工艺画,或展现人物情态,或描绘山水风光,有编织艺术品,也有雕塑艺术品。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活儿,剪、剖、烫、粘、裱等十几道工序井然有序,工人们家里都有农田,这种工作只是他们农闲时的副业。
公司负责人杜玉新正在和非遗传承人才仁玛商讨关于特色服饰主题芦苇画的改进方案。
“芦苇工艺品是以芦苇的叶、秆、花穗等为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所有色彩都是专用工具烫制而成,通过特殊处理工艺,不变形、不褪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提起自己最爱的芦苇画,杜玉新打开了话匣子。
据杜玉新介绍,每年采集芦苇的最佳时期,她要派十几位工人出去采芦苇。“好的材料可遇不可求,需要耐心寻找。”杜玉新说,她和工人们每年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选芦苇,选回来的芦苇还要及时进行浸泡、剖解、压平,以备后面使用。
芦苇画开启创业路
杜玉新与芦苇画结缘缘于一次偶然。2000年,家住库尔勒市的杜玉新与丈夫在博斯腾湖畔承包了一处旅游基地,做旅游生意。一次偶然,她在一户渔民家中看到了一幅用芦苇制作的风景画,便被深深吸引,渔民看到她钟情此画,就送给了她。
“博湖县有着丰富的芦苇资源,我就想为什么不利用当地的这些资源做一些工艺品呢?”杜玉新说,她带着弟弟杜全新开始前往内地去拜师学艺,“我们跑遍了河北、河南等地,拜访了数十位民间艺人,跟他们学习如何制作芦苇画。”
2007年,杜玉新注册了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阿勒奇”意为勤劳。公司成立之初,创作的芦苇画多为花鸟鱼虫等风景画。“2010年,我们试着将胡杨文化等元素融入芦苇画制作中,为芦苇画注入灵魂。”杜玉新说,为了让芦苇画更具地域特色,她遍访博湖县的非遗传承人。这种尝试很快得到了认可,芦苇画赢得了市场。
2015年6月,杜玉新又推出了活性炭芦苇画,在芦苇画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活性炭工艺。“这种活性炭芦苇画,放到家里既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又美化了家居环境。”四川客商陈霞说,她每年都要来订购一批工艺品。
如今,杜玉新他们一年可以加工、生产2000幅至3000幅芦苇工艺画,作品远销韩国等地。
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随着芦苇画知名度越来越高,杜玉新成立了巴州阿勒奇手工艺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会定期到各个村里进行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芦苇画,还包括服饰、编织等工艺。”杜玉新说,培训学校通过建立特色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培训,不仅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和收入水平,也加大手工艺品的产量。
每年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都要为博湖县及附近的和硕县、和静县的乡村及多家中小企业进行技术人才的培训和输入,培训各类技术人才已经超过1000人。
博湖县乌图阿热勒村村民比代农闲时在公司上班,负责做服饰。“我家里有20多亩地,以前每年冬天都是在家闲着,现在冬季也有事做了,一个月能挣约3000元,整个冬季能挣上万元。”比代说。
阿孜古丽家住才坎诺尔乡拉罕诺尔村,每年忙完秋收她就和同村的几个姐妹来做短期的手工活,“农闲时干手工活挣点钱,日子过得很充实。”阿孜古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