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人心的“电波”永不消逝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临时加演仍一票难求

日期:01-20
舞剧电波剧中

原标题:触动人心的“电波”永不消逝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临时加演仍一票难求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照。

中国民族舞剧新时期的创新突破之作,是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诚意之作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60年后,上海歌舞团将这部作品搬上了舞台。用“一言不发”的舞剧讲述谍战故事、表现红色题材,会好看吗?不少人走进剧场之前心里都有一个问号。然而,上个月这部舞剧的公开排练和试演让业内人士惊喜不已,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至今。原定的6场试演,临时加到了9场,演出票全部售罄,不少观众更是边看边落泪,纷纷表示“超出预期”。

文艺作品过于高冷,难免与观众拉开距离,一味迎合市场,又容易丧失自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非常难得,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一票难求证明:“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

专家认为,这部舞剧可写进教科书

在日前举行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对这部舞剧不吝赞美之词:“这部剧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巧妙空间的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的捕捉,展现出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一开始我并不看好这部作品,但看完之后却眼眶湿润,兴奋不已。”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民族舞剧新时期的创新突破之作,是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诚意之作。”

在林宏鸣看来,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舞剧类型化的窠臼。没有符号化的表达,角色栩栩如生。在编剧罗怀臻的笔下,剧中的九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拥有“双重身份”,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焦点,为观众制造出重重悬念。此外,演员的表演也是教科书级别的。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继《朱鹮》之后再度携手,在剧中分别饰演中共地下党员“李侠”与“兰芬”,这两个角色以烈士李白和他的妻子裘慧英为原型。两位演员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精湛的演技和舞台表现力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上海歌舞团开放迎接四方才俊,为了这部作品组建起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主创团队,他们创意十足。韩真、周莉亚两位“80后”总编导在剧中加入了不少现代舞的元素,更加真实、深刻地传递出角色的情感。作曲杨帆创作的音乐成功地营造了紧张的谍战氛围,同时也细腻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舞美设计师秦立运用了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大胆的艺术手法、当代的舞蹈语言,打破了观众对红色舞剧的想象。

当然,试演阶段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有待打磨。有专家指出,剧中的部分道具、投影的设计,未加详细考证,与历史真实稍有不符。虽然许多观众也许未曾留意,但创作者必须严谨对待舞台上呈现的每一个细节。也有专家建议,某些地方可以适当做些减法,让整部剧的节奏更加流畅。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这部作品是奔着精品去的,下一步打磨过程中,希望主创团队不要给自己设禁区,大胆尝试,让路走得更宽一点。”

观众表示,给我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与专家注重艺术创新不同,观众似乎更关注“美不美”。许多观众都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是第二幕的女子群舞。伴着《渔光曲》,一群穿着旗袍的上海女子,借着小板凳和蒲扇,在弄堂里起舞,市井又优雅。在全剧紧张的节奏中,留下了浪漫舒展的一笔。一位观众说:“当《渔光曲》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戳中了我的泪点,它勾起了我作为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非常有感触。”

艺术来源于生活。剧中弄堂、报馆、裁缝店、黄包车、老式电梯等老上海城市特色的展现细致入微,给上海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也满足了外地观众对于上海的想象。为了体现海派风格,主创团队一次次穿行在上海的弄堂街巷,捕捉上海风情,在剧中营造浓厚的年代感。

除了美的享受,一部真正好的作品更要给人带去内心的触动。一位“90后”观众看了两遍,第一遍觉得情节紧凑,舞段优美。到了第二遍,下半场几乎是哭着看完的。她说自己对这段历史是陌生的,但到最后,主人公共同的革命信仰和相互依偎的爱情让她十分感动。

这些感动,源自真实。创作初期,主创团队先后到一大会址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地采风,对上海的红色基因追根溯源。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德胜曾说起这样一个细节:因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李白的妻子裘慧英每次回到家,都会拿扫帚扫一扫门口,借机观察是否有人尾随。看完演出,吴德胜惊喜地发现,这个细节被用到了舞台上。正是这些细节的叠加,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总编导周莉亚记得,在李白故居曾看到两张结婚照。一张是李白和妻子为了革命事业假扮夫妻时拍的,另一张是两个人日久生情后真正结为夫妻时拍的。在剧中,为了呈现跨时空的叙事,编导设计了四对“双人舞”同时出现在舞台,将两人从假扮夫妻到结下深厚情谊,共同坚守革命理想的故事展现得清晰而自然。他们经历了世事艰难和内心煎熬,但爱与信念从未动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有高度但不高冷,它突破了观众年龄的圈层,让回响在老一代观众脑海中的电波舞动起来,也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充满现代感的视觉表达,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不少观众表示有一种“看电影大片的感觉”。一位从事公安工作的年轻观众说,作品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我们抄了一年的学习笔记,可能抵不上我们坐在剧场看两个半小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作品可以让当下年轻人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

在听取完专家和观众意见后,《永不消逝的电波》下月将开启对作品的修改打磨,4月正式首演,5月将在第12届中国艺术节亮相,并参加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角逐。

卖车卖房关掉公司散尽家财扶困助学 这个“上海阿爸”就是见不得别人受苦 “青春聚力量圆梦在行动”扶贫公益活动交流会在沪举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