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描绘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壮丽画卷
崭新的德令哈。(马振东 尉书彬 摄)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为青海描绘的美好蓝图。蓝图在心,我们感受到了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我们方向明确,我们信心十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战略部署。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真抓实干,进一步奋力追赶,在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努力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上取得了新成效。
综合实力强起来,美好日子过起来
建设更加富裕的新青海,就要使全省综合实力强起来,让各族人民过上有保障、有质量、有尊严的好日子。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达玉村,因偏远、贫困,曾是黑河源头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在2006年以前,村庄里的老人们不知道电灯泡为何物。2006年深秋,村里终于通了电,村民们喜出望外,白天赛马,夜里围着明亮的电灯唱歌跳舞,比过年还高兴。
10年后,2016年12月,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县、试点村分红大会在祁连县举行,来自野牛沟乡达玉村专业合作社的32户社员在会上分享了210万元的红利。大山深处的“草滩滩”一时间名声大噪。达玉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为祁连县乃至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样板。
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达玉村是我省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典型缩影。
不仅如此,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跨过两个千亿元大关,“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60%,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突破百万吨,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3.1%……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有效解决,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居住更加舒适、出行更加便捷,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精神面貌大变样,文明程度大提升
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就要使向上向善、团结友爱、诚信互助成为全社会自觉。
去年以来,西宁市城北区结合区情实际,在全区范围内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弘扬雷锋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持续深入推进“道德讲堂”,关心慰问道德模范,在全社会营造好人好报、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在主要街区设置设计制作各类主题公益广告画、“城北好人榜”、“大板楼”精神文明宣传新平台,有效拓展了宣传思想阵地;结合创城,启动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我与文明相伴”等活动,为建设生态宜居北区营造了良好环境;成立社区文艺演出队,开展群众文艺演出、“三下乡”、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等文化活动,有效推动了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组织曲艺爱好者、“文艺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寺院、市场、家庭开展文艺宣讲,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群众纷纷表示,他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文明福利”,文明之花在北区绚丽绽放。
全省精神文明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全民,人人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劳守法、团结友善,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通讯覆盖所有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依法治省全面推进,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新进步。
各个民族更和睦,人与自然更和谐
建设更加和谐的新青海,就要使社会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人与自然和谐。
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居住着回、土、藏等3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8%。
自201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以来,民和县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全县86%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改善上,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全县已完成66个贫困村退出,2.29万名贫困人口脱贫,特别是83项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发展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8%,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可以说,民和县的振兴繁荣,离不开党的惠民强农政策,更离不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民族凝聚力。
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做好民族工作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省委、省政府始终立足特殊省情,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持续发力、开拓创新、强化举措,创新谋划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启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与此同时,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彰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生机活力。
山美水美人更美,城乡面貌展新颜
建设更加美丽的新青海,就要使山美、水美、人更美,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可可西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国土绿化面积首次突破26.7万公顷,为历年绿化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青海在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上迈出新步伐,绿色成果挂满青海发展枝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搭建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省制定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率先在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作为中央深改组审议后由中办国办印发的首个方案,开启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真正开端。
不仅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等重大改革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绘就的绿色长卷正徐徐铺开。
青海是生态大省,在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方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多年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省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紧扣省情实际,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的关系、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的关系、制度建设和行动自觉的关系、立足当下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并部署落实。
目前,我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保护环境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备、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巩固,国土绿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特色城镇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城乡面貌展新颜。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奉献力量。(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