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园往事:“剪辫大会”从这发起,霍元甲传奇在此演绎,李鸿章短暂逗留
摘要:“张园”的黄金时代要追溯至清末民初,这里曾是上海最负盛名的游乐休闲场所,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富商大贾、风云人物竞相汇聚。
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的张园传来最新消息,张园地块保护性旧改征收预签约率超过了90%,1200多户居民将告别老房。这预示着,“张园”地块即将启动旧改。
而回首历史,“张园”的黄金时代要追溯至清末民初,这里曾是上海最负盛名的游乐休闲场所,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富商大贾、风云人物竞相汇聚。
“前张园时代”:最负盛名的游乐休闲场所
张园,清末时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之一,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鼎盛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茂名北路以东、石门一路以西、威海路以北、南京西路吴江路以南。大约以1919年为界,张园的历史可分为“前后张园”两个时期。
张园及其周边的兴起主要源于静安寺路的辟筑。1862年英租界为应对太平军进攻上海“越界筑路”,开始修筑从泥城浜(现西藏中路)至静安寺的简易马路,因静安寺以“天下第六泉”而闻名,故而该路被命名为“Bubbling Well Road”,即涌泉路,华人多称之为“静安寺路”。租界当局修筑该路为其后来1899年的扩张埋下伏笔,同时在客观上也带动了上海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静安寺路于1945年改名为南京西路至今。
在张园前,这一带曾为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Grone)的“花圃”,初占地约20余亩。1872-1878年,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向当地住户租得土地以建造私家住宅,因格农原来曾从事园圃生意,其种植产品曾大量提供给租界内外商做各类绿化装饰使用,故而其在建造自家住宅时也是别具匠心,除自住花园洋房外,整片区域中还建有池塘假山及各式绿化。1879年该花园在被英商丰泰洋行短暂租用后,于1881年又复归因英商和记洋行租用。也就在同时期,The Country Club(英国乡村总会,也称斜桥总会)于1879年左右在“格农花园”的附近成立,地址大约为现南京西路上海电视台处,静安寺路周边的发展祝露端倪。
因英美租界(公共租界)在1899年之前的西界为泥城浜(相当于现在西藏中路),此地尚在租界以外,侨民在租界外理论上是不能拥有地产的,故而上海道曾三令五申要求格农将“花圃”关闭。
1882年,格农的种植园被无锡人张鸿禄(字叔和)购入,原本想给其母亲颐养天年,但其老母不幸在儿子购入园子后不久去世,于是张鸿禄将园子重新布置后于1885年向社会开放,新园取名“味莼园”,由海上闻人袁祖志题写,名字取自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因园主姓张,故而也被称为“张家花园”。张鸿禄在之后的数年间又陆续购入园西约40亩土地,“味莼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张鸿禄
张鸿禄(1850-1919),字叔和,出生于江苏无锡,17岁时来到上海开始涉足实业与地产业并逐步积累起了一定资本,后靠捐资得官,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关系甚密。1880年,他以广东候补道身份,到轮船招商局帮办事务。1881年,经徐润、唐廷枢等举荐,被正式委任为轮船招商局帮办。从1882年到1885年,张鸿禄是轮船招商局四位主要负责人之一。“味莼园”即是张鸿禄在进入轮船招商局后不久从英商和记洋行处购置下的产业。
不仅如此,张鸿禄还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颇有建树。约1880年左右,他曾受李鸿章等人的委托出访吕宋(现菲律宾)、越南、泰国、新加坡、尼泊尔等地,为轮船招商局寻觅具有实力的股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张鸿禄可不是一般的商人,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是他在晚清迅速积累起庞大产业的“重要秘诀”之一。此外,张鸿禄还致力于实业的投资,《新闻报》、华盛纺织厂、振新纱厂中张鸿禄都拥有股份。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后以“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著称,与张鸿禄同为无锡人,张鸿禄作为荣氏兄弟的同乡在他们来沪创业初期曾给予过至关重要的帮助。
1885年张鸿禄与徐润因招商局亏空问题同被革职,1894年张鸿禄又遭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据史学家邓之诚编著的《骨董琐记》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五日,上谕:刘坤一奏前办招商局、广东候补道张鸿禄因亏空局款,被参革职开复,仍在上海起造花园,聚集游人... 有玷官箴。张鸿禄著即革职,勒令回籍,不准逗留上海,以警官邪”。关于被刘坤一弹劾后的张鸿禄说法有二:1、张并未返回原籍,而是继续经营张园直到20世纪初(约1903年)再转让给侨民经营,约1909年前后张鸿禄又收回对于张园的经营权。2、张不敢怠慢,不久后他即将张园的经营权转让给了一位叫Evands侨民名下的公司继续经营,自己则回无锡老家避风头去了,但对于张园的关注却丝毫未曾松懈。
张园旧照
总体上讲,晚清最后的二十余年是张园的黄金时代。在张鸿禄和外商的先后经营下,张园成为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游乐休闲场所。弹子房、影戏(电影) 、髦儿戏((由青少年女艺人演出) 、放焰火、照相馆、游船、茶馆、饭店、滩簧(地方曲艺)等各项娱乐休闲项目应有尽有,其形态已与如今集娱乐、休闲、购物、演出、餐饮等于一体的娱乐购物中心十分接近了。
有两项曾在张园内出现的娱乐设施需要做一下重点介绍。一项类似于现在的“激流勇进”,据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车作A形,轮行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圆二枚,则许乘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者甚危险,其实无妨”,按照文字描述,此物形态已与后来的“激流勇进”十分接近了。
张园内的“激流勇进”
还有一项类似于现在的过山车,其在张园前还曾在虹口的“昆山花园”(现昆山路塘沽路乍浦路一带)及“三角地”(现虹口塘沽路峨眉路汉阳路三路交叉的三角形地域,后此处以“三角地菜场”而闻名)一带出现,名曰“飞龙岛自行车”。其形态大概为现“过山车”之雏形。张园的游乐设施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毫不落伍的。
张园“过山车”
见证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说张园不能不提到“安垲第”,这幢约竣工于1893年的洋房,曾是张园中的主体建筑。“安垲第”英文名“Arcadia Hall”,意为“世外桃源”,中文名同样来自于上文中所提到的那位袁祖志。“安垲第”分为上下两层,在二楼西北部设有一座开放式的望楼,可一览园中美景,建成后立刻成为张园大型活动、聚会的举办地,曾闻名遐迩风光一时,加之其园内“海天胜处”、“烟波小筑”等景观的陪衬,张园在之后的几年中达到了它辉煌的巅峰。
张园也曾见证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1897年的“裙钗大会”开女权风气之先;1901和1903年的两次“拒俄集会”扬中华儿女之志;1915年反对“中日二十一条”的“国民大会”发出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嘹亮呐喊;1912和1916 年孙中山先生的两次演讲承载着国父振兴华夏的百年宏愿 ...……
“禁烟运动”曾在张园开展,“剪辫大会”亦在张园发起,这里曾代表着对于“秋瑾、宋教仁”等革命先驱的无限缅怀,也曾抒写下“霍元甲威震外国武师”的海上传奇,“万国赛珍斗宝大会”在“争奇斗艳”的同时,也赈济了当时江淮地区的灾民,“南洋劝业会上海出品协赞会”在“博览万象”的期间,也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工业博览会的雏形 ...…… 时光回到 1896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拖着老朽之躯在短暂逗留张园后远赴重洋,开启了他代表大清国访问欧美的行程,有人谩骂他是卖国贼、有人指责他是刽子手、有人嘲笑他一身痞子气、有人讥讽他洋务一场空………是非功过,洋务大半生的“纸糊匠”李鸿章自有后人评说。
这就是张园,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富商大贾、风云人物竞相汇聚于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张园的历史就是清末民初时代的一个缩影”。
进入20世纪10年代后,随着诸如新世界、大世界等新兴娱乐场所的兴起,张园逐步走向没落,加之此时张鸿禄又遭遇投资失败,他不得以只能将园子抵押银行还债,后被分割出售(据说当时的财政部长王克敏在购入原张园大片土地后再分割出售),张鸿禄本人也于1919年离开了人世,至此“前张园时代”终结,“后张园时代”开启。
“后张园时代”:有“海上石库门博物馆”之称
“后张园时代”随着土地的分割继而建造起大片各式建筑,这些建筑样式以石库门为主,并点缀有花园洋房。
“后张园”中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多样,有“海上石库门博物馆”之称。石库门作为具有近代上海特色的民居建筑,它的历史主要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早期石库门样式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楼高两层,外立面特征为每户均安有条石门框,内装有乌漆厚木大门,山墙则为马头墙与观音兜居多。1910年后建造的石库门样式较之前开始有所改变,住宅从过去的三开间两厢房为主开始转变为两开间一厢房及单开间(无厢房),马头墙等传统装饰逐步消失,里弄规模较以前有所扩大。
“后张园时代”的石库门主要以1910年后的样式为主,主要特色有:山墙、过街楼、木百叶窗、门头、门楣、阳台等,张园石库门的“门头”是不可错过的重要看点,除了在门楣上能够观赏到各类精美的西式雕花外,还有不少门头上保留有当年留下了书法匾额,如:紫气东来、人杰地灵、福履绥之、东吴世泽等,体现当时住户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
石库门在建成后用途主要分为“出租”和“自用”两种。用于“出租”的石库门大多为联排样式,主要为开发商“谋利”而服务,如遇上开发商在建造石库门时采用“租地造屋”的形式,则部分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会考虑会选择重收益而轻质量的经营方式,这类石库门的实际使用年限一般至多也就三四十年,后期为确保里面住户的生活环境需要有及时的跟进修缮维护。
“后张园时代”的石库门有部分为当时住户“自用”,具体表现形式为“独栋”,这类石库门住户出于自住考虑一般在建造工艺与建筑质量上相较“联排石库门”相比都要高出许多,从历史人文建筑的角度也更具有传承价值,当然在如今上海各历史风貌保护区普遍受到关注的大环境下,对于“联排石库门”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名人名事”就是诞生在这些“联排石库门”中的。
张园界碑
在“后张园”的许多建筑角落处都能看到注有“B.C.LOT”的“界碑石”,这是当年“张园地产”分割时的最好见证,“B.C.”是“英国领事馆”(British Consular)的英文缩写,“LOT”可解释为“分地”或“地块”之意,“B.C.LOT”就是经英国领事馆注册登记的地块,而刻在石头上的阿拉伯数字则是这块土地在租界地籍图上的编号,部分石碑上还刻有中文或英文的石碑机构名称。“B.C”的界碑在上海最为常见,另因其他领事馆所参与发放的地契所产生的界碑在上海偶尔也能看到,如:美国领事馆(U.S.C),法国领事馆(F.C),日本领事馆(J.C)等。
“后张园”的历史同样也是毫不逊色的,这里介绍几栋“后张园”中的名人名宅。
1、威海路590弄41号(1932年建造)和77号(1921年建造)花园住宅,均为中西合璧风格建筑。原主人据说为王宪臣王俊臣兄弟。
威海路590弄77号
王宪臣曾先后担任新沙逊洋行、麦加利银行等机构的买办,与金融买办世家的席启荪一同开办过钱庄。王宪臣的父亲王汉槎曾与沈吉成是合伙人(沈吉成是汇丰银行买办席正甫同父异母的弟弟,曾名席素恒,后过继给舅舅沈二园并改名为沈吉成),后两家成为儿女亲家,王宪臣成为了沈吉成的女婿,王宪臣的姐姐又嫁给了席正甫的儿子席裕昆,这种“强强联手”的“联姻”在客观上也为王家的“发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王宪臣在与席启荪一起开设荣康钱庄大作投机时失败,几乎倾家荡产,位于张家花园新建不久的住宅也被贴了进去。
王俊臣曾先在汇丰银行任职,后担任花旗银行买办,是最早提出使用租界道契向银行做抵押贷款的首创者之一。据王俊臣的孙女王美英回忆,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俊臣在闸北华界的产业因战争遭遇重创,此后王俊臣一直郁郁寡欢直至1944年其去世。王俊臣去世后不久,其家族成员陆续搬出张家花园老宅各自另谋出路。
2、威海路590弄106支弄2号花园。住宅带有巴洛克特征,内部还有航海图案的彩色玻璃和精美的木制楼梯,原为中联轮船公司大股东周庆云的住所,该公司经营下的“太平轮”于1949年海难后,这栋住宅门前曾经挤满了前来索要赔付的遇难人员家属,周庆云作为为数不多留下处理事故后事的公司股东为此“一贫如洗”。
威海路590弄106支弄2号
3、石门一路315弄6号“斜桥弄巨厦”,现公惠医院,带有西班牙风格,1931-1932年建造,原主人P.C.Woo身份不明,但这栋豪宅的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邬达克。
4、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现“张园大客堂”(社区居民活动场所),石库门住宅。“私立光明小学”和“树群义务夜中学”曾在此办学。“树群义务夜中学”是由爱国进步青年程迪和发起创办。1942-1946年间,该校借张园“私立光明小学”校舍办学,坚持业务教育,学生在此学习文化知识,接受革命的启蒙教育。学校共培养学生300余名,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先后有中共党员40余人,分批输送至解放区的党员与革命青年达20余人。该校的人才培养与输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威海路590弄福如里4号和6号石库门住宅,分别为海上文人吴眉孙和邓秋枚故居。
张园作为极具历史人文底蕴的场所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与开发,至今仍约有房屋100余幢,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成为上海最为知名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众多影视剧曾慕名来到张园取景。如:《女篮五号》《围城》《股疯》《走过冬天的女人》《孽债》《人约黄昏》等,前后约有100多部影视剧来到张园进行拍摄。
“张园”的故事仍在继续,“张园”的故事依旧精彩,她承载着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更有着几代人对于上海浓浓的回忆和乡愁,城市的高度在不断的被刷新,城市的深度也不能因此而被填平,期待“张园”能在新一轮的维护并合理开发后,再次焕发出令人夺目的绚丽光彩。
栏目主编:王海燕文字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