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别西瓜园 朝迎阅江霞

日期:01-19
江霞西瓜

原标题:夜别西瓜园 朝迎阅江霞

今晨1时30分,夜编、美编、摄影、检查、校对、技术、编委办等各部门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站好在西瓜园的最后一班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今日凌晨,值班编委何智新和值班主任毛玉西在研究版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临别之际,再次用镜头记录下西瓜园的点点滴滴。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伟清摄 1月18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整体搬入位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广报中心。对承载了广州日报的辉煌与梦想的老地方——西瓜园,广州日报人充满了不舍。

昨夜,我们与西瓜园依依惜别;今晨,我们在珠江畔的“报业巨舰”上迎接第一道阳光。别了,西瓜园,你好,明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感恩西瓜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人,也要感恩你们,奋斗拼搏的你们才是西瓜园最美的风景。”

“从编辑到记者,爱你的白天和黑夜,朝霞与暮色。”

“藏在抽屉深处的宝贝,散发着旧时光的气息,难忘那些人和事,一晃16年,即将挥别西瓜园和我最灿烂的一段青春。”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再见西瓜园,在新的起点,再出发!”

“办公桌保留着几十封读者来信,以后来信请寄新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阅江西路366号广报中心A1区。”

1月18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整体搬入位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广报中心,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旧址“西瓜园”也将另作他用。对于这个承载广州日报辉煌与梦想,几代报人青春与汗水的地方,广州日报人充满了不舍,临别之际,他们有的在朋友圈晒光阴惜岁月,有的带着孩子来打卡,更有的离开了也专程回来拍照留念。

西瓜园见证多个报业奇迹

西瓜园位于老城区,西邻同乐路和操场前,东邻诗书路,南毗铁炉巷,北与观绿路为邻,据传清代这里是西瓜种植园,故而得名。近现代的西瓜园一直是“风云之地”。它曾是八旗兵练兵场,广东商团操场,广州著名的革命集会地,还是民国第一家新建剧院“太平戏院”所在地。何香凝在此主持“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张太雷在此宣告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马师曾曾在此唱戏。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院子更见证着一段报业威水史。1956年,广州日报社迁入西瓜园,60多年里,它见证了中国第一张对开八版的地方报纸的诞生、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全国首个“中央厨房”模式的融媒体运行机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报业的变革在此处发端和引领,一直持续到今日。

报人用文字与镜头依依惜别

于广州人而言,每天新鲜滚烫的城市新闻从这里传到大街小巷,西瓜园始终与广州的城市脉搏共振、与广州人的点滴相融。于广州日报人而言,几代报人的青春在这里悄悄溜走,告别这个挥洒汗水、成就梦想的地方,他们以自己最擅长的笔写下不舍与期冀,也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以表纪念。

“办公桌保留着几十封读者来信,与读者保持联系是我的日常工作,以后来信请寄新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阅江西路366号广报中心A1区。”广州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资深记者全杰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用最平实的新闻语言发布搬家的消息。

“从编辑到记者,爱你的白天和黑夜,朝霞与暮色。”广州日报机动新闻中心的程依伦如是说,同一视角的采编大楼,从清晨到深夜她拍了九张,作为她的临别“告白”。

“藏在抽屉深处的宝贝,散发着旧时光的气息,难忘那些人和事,一晃16年,即将挥别西瓜园和我最灿烂的一段青春。”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的任珊珊在搬家收拾的时候,也翻出了自己新闻从业过程中攒下的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时代,也记录了她的青春。

西瓜园既是新闻人打拼的阵地,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忙碌时把孩子带到西瓜园“放养”的新闻人并不在少数,很多报人子女在采编大楼顶楼的小花园和鱼池留下珍贵的童年记忆。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记者伍仞特地带着儿子到大院一游,小朋友对着鱼池说“拜拜,金鱼”的视频片段引起不少记者、编辑的共鸣。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再见,西瓜园!在新的起点,再出发!”惜别之余,新闻人习惯了眼光向前,步履不停。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家如同一艘巨舰矗立在珠江边的阅江西路上,今后,他们也将延续西瓜园“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的初心,开始全新的融媒征程。

几代“夜编人”薪火相传

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是在西瓜园留守到最后的部门。每天的《广州日报》就是经夜编中心的编辑之手制作,再送达车间印刷的。1月18日晚,编辑们要编完在西瓜园的最后一个版才能搬迁。晚上8时,一场简短而特殊的告别会在夜编中心举行。从20多岁到80多岁,头发花白的、青春洋溢的,坚守的、离开的,熟悉的、陌生的,一代代夜编人在这一晚回家,这是一场告别,更是一种团圆。

“我来西瓜园,到今天已经60多年了。”广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黄景仁今年80多岁,一头白发的他感慨一生都与西瓜园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去过新大楼,少了些搬家的欢欣,多了些往事只能回味的离愁,他还鼓励新一代要继续发扬夜编人奋发创新、艰苦奋斗的传统,把这份报纸推向世界,让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走得“更好更高更远”。谭国超也年过八旬,是原夜编中心主任,“97个版啊,这是广州日报的辉煌史,也是中国报业的辉煌史”,谭老向后辈们讲述起他在夜编中心时,编辑们为做好香港回归祖国报道彻夜不眠的故事。“感恩西瓜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人,也要感恩你们,奋斗拼搏的你们才是西瓜园最美的风景。”谭老说。

1996年,29岁的刘平清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夜编中心,在《广州日报》开设了长达三年多的“今日时评”专栏,后又从广州日报社调到山西去主办《太原日报》。“去之前我并不忐忑,因为我知道《广州日报》是开媒体风气之先、引领时代的一张报纸,在这里的经历足以让我对自己有信心。”他说。从西瓜园里走出去的优秀新闻人,把广州日报开拓进取的风范融入血液,也带到了他们新的岗位上。

夜编中心主任赵东方既对西瓜园依依不舍,更对明天充满期盼。他说:“虽然已经上了12年夜班,但我在各位夜编中心的领导的面前还是小字辈。现在报纸处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顺风顺水,还是爬坡过坎,不管是媒体融合,还是报纸转型,只要拿出广州日报人的精气神、我们夜编人的精气神,拿出广州日报人的想法和办法,就一定能把报纸办好。广州日报,加油!”

重温广州日报发展历程,再见一张张亲切的面孔,夜编人的身份联结起他们,也延续着广州日报人奋进改革、勤勤恳恳的传统。

首艘千吨级电动船 “河豚”号顺利接船 气血两虚用桂圆零食泡茶两相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