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歌与城市间的互动具有更广大的可言说性---“写一首情诗给兰州”活动举办
“以诗歌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活动越来越多,诗歌与文化空间的互动也越来越体现开放性与对话性。“评论家霍俊明在1月6日举办的“全国诗人写兰州创作恳谈会”上提到诗歌的功能从以前封闭的、个人的解说转向社会的、公众的以及更广大空间的互动之上。他认为古代诗人与地方之间的关联更为明显,当代诗人在这一方面则有所减弱。而实际上,以兰州为例,这里有黄河文化、桥梁文化、中原与西域融合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以延伸出诸多的创作素材,“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加上诗歌的功能,对于当下城市文化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霍俊明说道。诗人臧棣进一步说:城市的腔调与诗歌的语调的融合,体现了汉语独特的韵味。相比于南方诗人的细腻柔美,西北诗人如叶舟,他们站在天地之间对话,对于新诗的建设是一种补充。
而在1月5日举办的金城讲堂分会场活动上,臧棣也谈及了关于新诗建设这一话题。他从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标准三个方面阐释了他对新诗的理解。他认为相比于古诗,新诗中个人生命关怀和意识越来越得到展现,最重要的特点是开启了自我和语言的关系,即个性化的关系。古典诗强调天人合一,推崇一种静谧的意境,是安静的过程;而现代诗则充满了动态的矛盾。“现代诗与古代诗两者不应存在褒一贬一倾向,且都要把二者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才可以咀嚼和品咂。我觉得新诗要不被形式所束缚,应更加兼具文化的多样性。”同臧棣对谈的诗人沈苇针对“中国新诗百年漫谈”这一话题提出了新诗百年,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多点中心的时代,因此他提倡一种“综合书写”。
“古诗与新诗,其内在筋骨和血脉没有断裂,现代诗应该是‘根’与‘翅’的结合,既能掘地三尺,又能一飞冲天。不管是远方的和切身的,抑或是现代的和反现代的,我认为综合和圆融非常重要。所以,我建议现代诗人要做一个‘此时此刻’的诗人,抛弃桎梏。”
对于新诗究竟该如何书写,诗人叶舟和朱零则回归到创作者的态度这一角度,认为诗歌缺不了细节,应忠实于内心的自己。朱零说:“写作态度决定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在创作道路上有多少的时间和生命挥霍,如果写作不忠实于自己,不忠实事实,最终会被同道和时代抛弃。”诗人于坚则从“诗与远方”这一广泛被讨论的话题阐释:诗与远方”不是割裂的,它们不意味着出走与看世界。诗歌如同呼吸的空气,碗里的面条一样,诗意地生活就如同身在远方。他还提到要共同建设新诗,除了诗人,编辑们慧眼识珠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在另一场中国诗歌编辑见面会上,《人民文学》杂志诗歌编辑刘汀,《十月》杂志诗歌编辑谷禾,《芳草》杂志副主编哨兵从编辑的角度就作品发表表达了看法。刘汀说:“对诗歌作品的误解都来源于立场、看法、眼光的不同,写作者要将视角延伸出去,去了解和明白为什么这部作品是重要的。比如有很多诗并不是在阅读上有十分明显的美感,但是如果将其放在‘诗时史事’这4个不同的立场上来看,就会发现它之所以存在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三人谈到了如今一个共同现象:发表焦虑,呼吁创作者们不应太“焦虑”,真正的写作是远离热闹的,创作更需要安静下来,沉淀下来,去发现生活、世界和大自然的关系,能使作品体现出更加纯粹的价值。这才是创作者们本该有的状态。
新诗建设少不了年轻诗人的加入,诗人梁平给他们的建议是不能强求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赏,不能强求写作已经完美无缺,而是要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别人不具备的独特个性,以及足够的写作潜质。他希望能够在年轻人的诗作中看到诗歌里的重量。
本次活动由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文明办主办,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为指导单位,以“写一首情诗给兰州”为主题,旨在以全国征稿和定向邀请的方式,组织动员全国诗人抒写兰州,全方位挖掘提炼兰州的文化内涵和诗意品质,唤醒这座西北名城的文学记忆和诗歌情结。
此外,活动邀请25位诗人或评论家,共设十个分会场,就诗歌与故乡、自然与诗歌、青春写作与诗意等多个主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