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开通近六千微信警务室,居民参与社会治理门槛更低
摘要:截止目前,居民群众通过系统共向全市社区民警提出问题线索11万余件。
小区楼道堆物存在消防隐患、隔壁邻居正装修群租房、垃圾分拣中心内有疑似吸毒用饮料瓶……类似这些深入社区的警情,正在通过上海市公安局推广的“微信警务室”高效解决。
什么是微信警务室?
这是上海市公安局以“互联网+警务”助力社区平安建设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一种新模式。“它能让我全面掌握社区事务,做到心中有数。”虹口分局社区民警沈琳介绍说,去年辖区内有一户居民准备将房子改建成群租房,房子还没装修完工,民警就在“微信警务室”里接到了志愿者发布的情况反映。
在联合有关部门上门督促、责令整改完毕后,民警在“微信警务室”里反馈了处置结果,这一隐患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升了志愿者反映问题的主动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统计,截止目前已有27万余名群众通过近6000个“微信警务室”平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成为民警开展社区工作的好帮手。
想当志愿者有条件
只有成为志愿者,才能在系统中向民警反馈问题,而志愿者主要由社区民警们从有志于社区治理的积极分子中“招募”。
朱永华是青浦分局社区民警,他在“微信警务室”和朋友圈里的好友已经有8000多人。“我会从朋友圈里选取一些正能量的、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好友加入到我的志愿者队伍之中。”
浦东分局社区民警陆菁昀则是名“网络达人”。2015年,她接手“洋泾扬警”公安新媒体账号后,用三年时间陆续推出了“小鹿警官说防范”、“值班室的故事”、“警英萃”、网上防范知识竞赛等栏目,这为“微信警务室”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社区治理队伍更年轻了
警方介绍,与以往社区志愿者队伍不同的是,“微信警务室”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数据显示:这支队伍中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35.4%;35岁至50周岁之间的,占总数的37.5%;50周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7.1%,队伍的年龄构成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志愿者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的情况。
截止目前,居民群众通过系统共向全市社区民警提出问题线索11万余件。民警根据问题类别细分警务类问题、非警务类问题。其中,警务类问题中较为关注的是可疑事项和可疑人员,分别占40.9%和34.6%。
非警务类问题中较为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民生关爱,分别占35.6%和18.5%。民警以这些微信警务室线索为抓手,准确把握社区治安生态,采取针对措施处理群众关切的各类问题。
“微信警务室”还有进步空间
志愿者们就像警务助理,“微信警务室”将警民和谐关系带入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目前,“微信警务室”以社区民警和志愿者为主体,以问题感知反馈和提供公共安全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已经形成了市局、分局(派出所)、全市社区民警、社区4个层级的互动网络平台,是集问题感知、分析研判、组织发动、有效处置等功能为一体的网上警务室。
经实践检验,虽然仍存在部分志愿者不适应社区治理工作,以及参与后积极性降低等问题,但也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可收集、问题可计件、处置可显示、成效可评估的运作模式。
下一步还将围绕扩大覆盖面、增加功能项、提高体验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通过吸引更多志愿者,接入更多功能平台,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栏目主编:简工博文字编辑:王闲乐题图来源:新华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