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吉宁:产品创新选择要留给市场
“北京科技创新的各个链条都有,要素都在,现在关键是每个要素如何进一步高质量提升,裉节儿的地方怎么打通”,1月15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在会上做出上述表态。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政协专题座谈会。长期以来,各位委员心系首都发展,积极参政议政,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对政府改进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委员们发言结束后,陈吉宁用“高频共振”这四个字评价委员建言对政府改进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提升和完善创新生态,“政府也是创新的一部分,但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长,学术判断要留给科学家,产品选择要留给市场,政府去判断哪个好哪个坏判断不了,容易出问题”。
创新生态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什么叫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态,需要各种要素相互融合、共同作用,需要敢于做出改变的精神。实践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不一定是企业家才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企业家精神,通俗地讲,就是当你看到一件事情感到不舒服,你就要去改变它,这是一种创新、责任、坚持的精神”,陈吉宁说,当前北京正处于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模式要调整,减量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必须用新的办法、必须有新的动力,这就是创新”。
科技创新是引领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唯一出路。陈吉宁强调,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北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北京的国家责任。
最近几年全球的VC投资,第一是硅谷,第二是北京,第三是纽约。VC投资每年增量的20%产生在北京,居全球第一。2018年,在人口、建设用地、建筑面积三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减量的背景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6%左右,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到的24万元/人左右、居全国第一。陈吉宁表示,从各项指标看,北京是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少有的在刚性减量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提升的超大城市。
不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科技与产业创新脱节问题并存,科技创新支撑引擎作用不够。陈吉宁表示,近年来北京涌现了不少重大科技成果,孵化了很多创新企业,但“参天大树”并不多,还缺少世界级的原始创新成果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伟大企业。这表明我们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政府要做什么?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陈吉宁表示,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聚集创新要素,做好创新布局,优化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他表示,创新要素的核心是人才。人才是北京最大的优势,北京人才基础良好,但人才的高度和宽度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顶尖人才,同时要拓展对人才的理解,不只科学家是人才,企业家、产品经理、中介服务都是创新需要的人才”,要注意培养一批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同时,国际化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国际竞争力、人才国际化发展环境方面还有差距,要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他特意强调说。
去年,北京发布了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陈吉宁说,指导意见就是北京科技创新布局的“作战图”,解决了北京在产业到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目前,区域布局需要解决布局分散这个问题,如果每个区都搞大而全,就难以发挥创新的集聚效应。“我们已经明确了各个区的定位,各区要按照这个定位,在细分行业提高聚集度。”
形成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
同时,还要加强领域布局,“目前北京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信息领域,还有两个优势领域没有开发出来,一个是医疗健康,一个是材料”。北京是全国生命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今年要重点布局医药健康,与信息技术一起形成支撑北京发展的‘双发动机’”。
陈吉宁还指出,北京还存在与周边地区产业链、创新链不衔接的问题,“纵深和厚度不够,要进一步拉长和延伸,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很重要的工作是解决机制和环境的问题”,陈吉宁说,目前北京要利用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比如科技创新的组织形式、科技人员的评价机制、职务发明的产权归属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在解决导向、动力和风险等问题的基础上,完善营商环境,提供应用场景,鼓励产学研用融合创新。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郭秀娟郭诗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