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家长“逼娃成才”:一种贩卖焦虑的新姿势
▲电视剧《虎妈猫爸》截图。
最近,有自媒体发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名为《目睹美国家长“逼娃成才”的盛况后,我的内心现在慌得一批》,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文章主要谈及两个问题,一是美国也存在学区房,二是美国家长也“逼娃成才”。
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比较个性化的文章,是一种有感而发的表达。换言之,不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过的研究性文章,不能说具有普遍性。 可是,这两个问题都能非常强烈地刺激到中国家长,直指他们内心深处。正因如此,可能会让很多人心中释然:看看,美国家长也是如此。
事实到底如何呢?
我也讲一下自身在美的个人经历以及观察,供诸位参考。准确地说,是我在文中所说的美国“藤校”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居住在费城西郊时,孩子在美国小学读书时的所见所闻所识。
先说美国学区房。
整体来讲,美国也有学区房。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入学,有利于学校或者家长接送以及孩子们休息。但是,孩子在学区房上学,并不要求家长必须买房,或者要求家长必须在此地买房多少年。
按照美国的入学规则,孩子只要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不管父母是否已经买房,都可以在居住地入学,租房并不影响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由于美国没有户籍管理制度,是不是当地人以及是不是外国人,都不影响孩子入学。
▲资料图,图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视觉中国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财力不允许,又想让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房子。不过,作者没有说明自己住在哪里,很难求证“隔一条马路差几十美元”是否属实,至少我没有过这样的经验见识。
还有一点,美国的学区与房子的关系,跟我们的逻辑起点有差别。我们一般是先有好学校,再有贵房子。比如,某知名中学要是能在某处建个学校,当地的房价立刻就会有反应。
相反,美国是先有贵房子,再有好学校。其中的逻辑是,美国的房产税百分之七八十都被用于当地的教育,房子越贵,收的房产税越多,当地教育自然越有钱。有钱当然不一定能办好教育,可是,没有钱确实很难办好教育。在美国,一个地方的房价与教育,基本是正相关关系。
然后再说美国家长的“逼娃成才”。
美国“虎妈”早已家喻户晓,不过,让孩子上了名校的这位妈妈的做法,在中国基本上被一致叫好,但在美国确实争议不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很快就能看出,美国家长的做法肯定是很不一致的。就像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并不逼迫孩子,而是让其自然生长一样。
家长的做法,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逼娃成才”的是少数。
根据我的观察,相对于中国家长的焦虑,美国家长的焦虑还是小一些,他们对能够“成功”“成才”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
在经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对一个富裕社会而言,这属于正常情况。至少我在美国时没亲眼见到“逼娃成才”的例证,不过,我知道优秀的孩子学习确实都很努力。有经济条件的家长也会让孩子上美术、音乐之类的课外班,但没听说过“奥数”之类的高强度课外训练班。
总结来说,美国有学区房,但是,需要理解其学区与房的逻辑关系、房与入学之间的对应关系,跟我们是有差别的;美国也有“虎妈”,但是,家长“逼娃成才”的做法是有着巨大争议的。而且,这种做法也不是生活中的多数,如果“虎妈”遍地走,她在美国不可能那么有名气。
□任孟山(北京学者)
编辑 李冰冰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