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兰州两项“10大科技项目”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励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我省主持和参与的6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两项兰州市“10大科技项目”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年市科技局将以往“撒胡椒面”式的资助方式优化为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首次集中力量组织了“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一年中有两项市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尚属首次。
获奖项目特点明显
2018年,由我省高校、科研单位和院所单位主持或参与完成的6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分别为:兰州大学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风沙运动的多场耦合特性及规律的力学研究”、“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的“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科院寒旱所的“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兰州兰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这6个项目的获奖科研院所均处于我市。
“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属于地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原创成果,推动了对我国气候环境空间分异的认识从“静态”上升到“动态”层面,可为干旱区未来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围绕我国风沙灾害防治问题,建立了防沙治沙恢复生态学,发展了风沙防治工程学,研发了流沙快速固定与植被稳定建植、极端干旱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沙害防治、高寒区和戈壁大风区铁路风沙防治等关键技术,创建了“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库布其模式”。成功解决了特殊风沙环境铁路沿线和莫高窟的风沙灾害防治和北方风沙区生态建设和综合整治等难题。该成果是我国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拓展,推广应用1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风沙运动的多场耦合特性及规律的力学研究”项目属于力学学科。面对沙漠化与沙尘暴的重大环境问题,立足科学前沿开展了随机性、多场耦合、非线性和跨尺度等共性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研究路径。率先开展风沙电实验井提出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建立新的理论模型及其有效定量求解方法。解决了理论预报长期存在很大差异的问题,揭示出风沙电的显著影响及特征规律,为国防某产品的故障归零等提供了直接支撑,被学界评价为“取得了显著进步”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等。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属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医学领域,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心理生理信息获取难、量化难、分析难等问题,提出“心理生理计算”,并从普适化生理信号、语音、表情、眼动等多模态感知信号入手,发明了基于多种生理、心理信息的抑郁障碍量化评估技术,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续性监测等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核心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及医疗和科研机构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获奖项目特点明显。首先,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原创能力不断提升。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凸显,科技创新要素更多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最后,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得到足够重视,推进学科体系建设进展,支撑与完善现代经济体系。
我市两项“10大科技项目”首获国家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