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找中国马斯克: 商业航天强势破局、资本踊争窗口期
寻找中国马斯克: 商业航天强势破局、资本踊争窗口期
本报记者赵娜北京报道
2018年,资本寒冬中,商业航天是一个“小风口”的存在。
经纬、华创、高榕、晨兴、IDG、顺为、源码、险峰、元航资本等投资机构纷纷入场商业航天投资,一批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公司也在与创业者们积极洽谈中。
“商业航天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获得资本关注,确实是寒冬中的一枝独秀。这个时间点获得的融资对于很多‘节约型’团队来说,可以实现更高的资本效率。”航天驭星创始人兼CEO赵磊认为。
36氪曾对商业航天的投融资数据进行统计:2018年,至少有15家商业航天公司共披露了17笔融资,过亿融资超6笔,融资总额预计在20亿以上。其中,有6家公司一年融资2次及以上,占融资企业的40%。
新近融资的诸多企业中,民营火箭公司仍是一枝独秀。过往六个月中,就有零壹空间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蓝箭航天完成规模为3亿元B+轮融资、星际荣耀披露亿元级A+轮融资。
商业卫星领域,则有天仪研究院完成1.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九天微星完成了规模过亿元的A+轮融资、银河航天在一年内完成A轮三次融资。
今年1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多家商业航空初创企业,以及关注这一领域的VC投资人,听他们讲述中国商业航天的2018年。
“2018年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真正爆发的一年。大家从谈梦想讲情怀,迎来了真正的产品落地。”多位受访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全球市场上有“钢铁侠”伊隆·马斯克(ElonMusk)和杰夫·贝索斯(JeffBezos)缔造着他们的新航天版图,中国也有一大批商业航天创业者们,正在谱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航天人能够有机会走出来创航天有关的业,这是中国60年航天史上的第一次。有航天梦又有创业梦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按照几个阶段发展目标一步步前行。”今年1月,星河动力创始人兼CEO刘百奇在北京亦庄的公司总部告诉记者。
创业路线图
2016年,比亚迪联合创始人、正轩投资董事长夏佐全为正轩前海股权投资基金签下了第一单,和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公司、春晓资本将1亿元的资金投向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零壹空间。
零壹空间成立于2015年8月,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三年后,公司自主研发的“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国家发射场成功点火升空,公司也累计融资总额近8亿元。
2014年底开始,以SpaceX为代表的国外民营航天快速发展、国内政策也正在逐渐走向开放。军民融合政策的落实,打通了军转民、民参军的大门,让原来封闭在体制内60年的技术、人才都开始流动了起来。
包括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一众商业航天企业都成立于2015年前后,加上政策破冰,这个年份被普遍认为是“商业航天元年”。
进入2018年后,中国商业航天初创企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在商业火箭领域,星际荣耀、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公司均在2018年完成了火箭首飞。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航天是国家该干的事情,SpaceX的实践让大家有共识说几十人的创业团队发展起来也能够承担国家项目。”元航资本合伙人陈东告诉记者。
元航资本成立于2015年,管理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背景,商业航天是基金的重要布局领域,在这一主题下已投资了星河动力、微纳星空、航天驭星等多家商业航天初创企业。
“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其后的测试、定型、量产,这都需要两三年的积累。”一家成立较早的商业火箭团队成员这样分析行业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发展的的原因。
如今,北京已经形成了南亦庄、北海淀两大商业航天创业中心: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火箭企业主要聚集在亦庄东高地,天仪研究院、航天驭星等卫星运营企业则主要集聚在海淀航天城附近。
两个区域的项目集中分别与两大机构的地址有关:东高地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所在地,航天城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大本营。
谈到这一领域的投资门槛,元航资本合伙人张志勇告诉记者:“由于历史、政治和资金的原因,航天产业在各国都属于国家层面控制的产业,所以这导致了技术、产业链、人才都有高度的封闭性,这对从事这一领域的投资团队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逐鹿商业化
2017年3月,SpaceX第一次使用回收的火箭再次进行航天发射。猎鹰9号火箭将一枚商业通信卫星送上太空,并在完成任务后在大西洋实现软着陆。
“我想这对整个太空行业都是不可思议的一天,它意味着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发射轨道级火箭最昂贵的第一级,最终它将带来航天上的巨大革命。”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发射当天的视频直播中兴奋地说。
这一天,还在“体制内”的刘百奇发了一条朋友圈:商业航天如雨后春笋,总能听到谁谁是下一个SpaceX,我想你只是你自己,火箭可以重复使用了,但不是所有成功都能重复!
“中国可以没有马斯克,但可以有’猎鹰9号’。”带着这样的愿景,他和多位来自体系内的伙伴共同创办了星河动力。
星河动力成立后即迅速确认了规模为2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和当时商业计划书上的规划一样,公司在2018年11月份完成了国内民企最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
如果说中国商业航天创业的最早爆发点是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之外,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测控、数据应用与服务、发射场等领域也开始有更多的创业团队出现。
“行业的参与者挺多姿多彩的,有很多是从体系内出来的,也有过去搞运营的、做互联网的,还有做文化(旅游)的人加入。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也是个挺好的状态。”赵磊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即使在最先爆发的民营火箭赛道,行业第一梯队也尚未形成。从业企业仍处在将愿景进行商业化落地的探索中。
“现在大家还是在和自己竞争。等各家的火箭都出来了,到比拼谁的服务好、迭代速度快、成本控制能力强时,才是竞争的真正开始。”星河动力创始合伙人兼副总裁夏东坤认为。
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赛道的关注还在持续,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们看来,新的仍将能看到“寒冬中的暖阳”。
“现阶段的商业航天创业仍需要靠资本来支撑。当前资本寒冬的环境下,创业团队活下去最重要。他们也需要融资团队,面向投资人把产业逻辑和故事讲清楚。”谈到2019年的市场环境,陈东建议说。
2019年开年,深蓝航天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领投,险峰长青、知卓资本和燕清联合跟投。按规划,公司后续还将完成数轮融资,用于完成火箭整体及各个分系统的研制等。
“2019年将是中国航天,特别是商业航天里程碑式的一年。”在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孟醒看来,商业航天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领域。
顺为资本自2017年开始关注商业航天领域,投资了包括星际荣耀、银河航天、千乘探索、深蓝航天在内的多家商业航天公司。
踊争窗口期
海外市场上,SpaceX、RocketLab、HyperSat、iSpace等商业航空初创企业在2018年共计完成了规模约为3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SpaceX在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前估值已经超过300亿美元。
另一家声名显赫的商业火箭企业蓝色起源(BlueOrigin)虽未披露私募融资,却也获得了来自创始人,也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Bezos)的更多投资。在这以前,贝索斯每年为蓝色起源投入超10亿美元。
与这些项目相比,尚在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融资额,还主要集中在亿元级别。
“很多人觉得商业航天是很耗资的行业,其实,这个领域获得的资本量比共享单车花的钱少多了。而且待技术得到验证后,未来产出将是非常可观的。”张志勇感慨。
一位在商业火箭负责融资的人士告诉记者,2015年商业火箭初创企业进行融资的时候,多数投资人并不相信创业团队描绘的行业前景,这种广泛的质疑一直到2017年才开始有明显改观。
前述在商业火箭企业负责募资的人士告诉记者,2015-2016年投资商业航天领域的是一群“Beliver(信徒)”,他们知晓商业火箭领域的风险所在,基于对商业航天的长期看好进行的投资;2017年以后,更多的投资人则是看到产品陆续落地的趋势后正式开始密切关注。
“很多人因为看见才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该人士表示。
变化还在持续发生。在商业航天创业和投资的参与者们看来,早期投资人的两大要务分别是抓住航天器制造最后的“窗口期”,以及在发射和测控服务、卫星的运营和数据应用领域的迅速卡位。
“目前商业航天创业企业最大的任务和目标不是去追求有很大风险的高新技术,而是尽量利用团队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和具备的工程经验尽快把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产品做出来、同时完善供应链体系和服务。快速实现商业化产品交付。”元航资本合伙人王新河认为。
2018年年底,主要提供商业卫星测控服务的航天驭星完成规模为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赵磊告诉记者:“过去测控业务在技术含量和市场想象空间等方面对投资人未能产生足够吸引力,经过一两年的磨合之后,投资人已经能够真正看到航天测控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华创资本前沿科技小组负责人公元在撰文《我们为什么投资蓝箭,拥抱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中表示,中国商业航天投资赛道的马太效应会和美国SpaceX、BlueOrigin、RocketLab一样明显,头部的两到三家企业将会享受最大化的市场溢价,无论社会资源、政府支持、还是人才流动、社会资金投资,都会向这些企业聚拢。
“从‘赛道’角度,商业航天尤其是商业火箭发射是一个拥有极高成长性,极高潜力的投资赛道。”在她看来,商业航天的火箭发射赛道是必然成功的,只是时间和资源的问题。(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