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核雕、剪纸、景泰蓝……北京“非遗”保护成果展亮相两会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 黄哲程)核雕、剪纸、景泰蓝……今天,一场充满北京历史文化风味的展览,亮相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现场。据悉,此举是为向北京市人大代表呈现北京代表性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传承现状,为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营造文化氛围。
人大代表参观景泰蓝制作工艺和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据介绍,目前北京市拥有京剧、昆曲、古琴艺术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项目11个,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有126个、272个、909个,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01位、252位、731位。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
剪纸传承人每周4次进校园
今天(1月13日)下午,在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一层,“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开幕。在人大代表去往会场的通道两侧,多位非遗传承人来到展览现场,表演和讲解所代表的非遗项目。
人大代表获赠剪纸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王磊是朝阳区区级非遗项目孙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目前家族里能找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是他太姥姥孙牡丹留下来的。如今,王磊的剪纸技艺传承已经不仅是家族式传承,而是走入朝阳区中小学,向更多的孩子普及。
“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其实很感兴趣,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这些传统艺术不能丢了。”王磊如今在4所中小学长期上课,每周4节,他所教的孩子每学期都能上12节左右的剪纸课,掌握基本的技术和鉴赏能力。
“兔爷是男的还是女的?”
“北京只有兔爷,没有兔奶奶,而且兔爷是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兔儿爷”代表性传承人双彦拿着兔爷彩塑,向市人大代表介绍。
非遗传承人双彦在讲解兔爷的历史。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双彦1966年跟父亲学习兔爷彩塑制作,1990年为了养家放弃了这门手艺,去深圳谋生。当时他做兔爷一个月收入400元,到了深圳是5000元。1992年,双彦父亲给他打了个电话,“用一种无助的语气跟我说,如果我不回来,这门手艺从此就要消失了。”双彦决定重回北京。
50余年来,双彦带了多名徒弟。他说,现在兔爷传承人生活状况有了提升,国家每年会给他提供两万元的带徒津贴。不过,兔爷过度的商业化也引起了他的担忧,“北京城现在做兔爷的很多,但纯粹为了做生意的占大多数,兔爷背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却被忽略了。”
如今,非遗文化进校园已经逐渐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的一项趋势。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介绍,灯市口小学开设了京剧、脸谱画、剪纸、大鼓等多类传统文化类校本选修课。“孩子们很喜欢传统文化,有的孩子学了京剧以后,追着老师去长安大戏院看戏。”
不过,听了双彦对兔爷历史文化的深入讲述后,滕亚杰认为当前的非遗教育还应作出改进。“兔爷是男的还是女的?很少有人能知道。现在非遗课程主要在技艺层面,对于民俗文化传承还不够。”她希望以后学校非遗教育还要重视起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
为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营造文化氛围
除了技艺展示,此次展览还以图文、实物等方式,综合呈现近年来北京非遗保护的特色和亮点。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展示。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人大代表参观鬃人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非遗传承人在制作核雕。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图文展板区展示了北京市推进北京非遗地方立法、完善首都非遗保护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政治外交、开展非遗研究和出版、举办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等内容。
展览展出的实物作品包括景泰蓝、雕漆技艺等“燕京八绝”,这些非遗项目曾在APEC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外交活动中亮相。同时,以兔爷、鬃人等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市井民俗文化也来到展览中。
此次展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据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此次成果展旨在让与会代表及各界人士了解北京非遗及其保护工作,为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营造出传统文化氛围。
新京报记者 倪伟 黄哲程 摄影记者 吴江
见习编辑 贾文程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