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酸碱体质、咖啡含致癌物等入选2018十大“科学”流言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应悦)2018年这一年都有哪些“科学”流言刷屏?今天(1月10日),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发布,酸碱体质、咖啡含致癌物、高温致北极熊灭绝等成为过去一年的十大谣言。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发布现场。北京科技记协供图
“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等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2018年度流言既包括生活类的流言“洗牙对牙齿有害吗?”“咖啡含致癌物?”,也包括社会热点“疫苗可以不用接种?”
流言: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酸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女孩,碱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过食用碱性食物、服用碱性保健品、使用碱性疗法,可以改变身体的酸碱性。
真相:
“酸碱体质”本身是一个伪理论。自从这个“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强调它是一场骗局。
2018年11月2日,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杨(Robert O. Young)在美国圣地亚哥法庭被判处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亿美元,他当庭承认“酸碱体质”是场骗局,自己也不是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等,不具备行医资质。
事实上,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十分敏感,人体有一套强大、有效的调节系统,使pH值保持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人食用任何食物都不会改变人体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会让人体变得酸性更强。
至于“酸性体质生女碱性体质生男”,更是无稽之谈。
流言:咖啡含致癌物饮用会致癌
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饮用会致癌。这一流言曾刷屏朋友圈。
真相:
2018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几家知名咖啡公司销售的咖啡产品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以警告消费者他们出售的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
咖啡之所以被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与丙烯酰胺的2A类致癌物身份脱不开关系。按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丙烯酰胺被列为2A类致癌物。
但2A类致癌物的含义是,动物实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结果还尚未定论。
据报道,当人体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时,就会有罹患癌症的风险。
按此计算,一位体重55公斤的咖啡爱好者,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143微克(55×2.6=143)。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含量为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143÷0.45=318)才可能产生致癌的风险。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几杯咖啡,远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
流言:疫苗可以不用接种
疫苗总“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实没有效果,不接种也没关系。
真相: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到目前为止,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通过疫苗接种,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我国之所以能将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控制在较低水平,靠的就是极高的接种率。
不接种疫苗的后果很严重。例如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约90%以上将发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中1/4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问题疫苗事件的爆发值得我们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总体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并且接种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可能由其带来的危害。
流言:洗牙对牙齿有害
洗牙之后牙龈萎缩得更快,牙齿变小变松,牙缝也会变大,所以不要随意洗牙,会把牙齿洗坏。
真相: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洗牙不是为了美白牙齿,而是去掉牙面的细菌、牙结石、色素等。
当我们通过洗牙清除掉牙结石后,牙根重新暴露了出来,牙齿也就更敏感了,所以喝冷热水会觉得酸。至于牙缝变大、牙齿松动,那说明牙齿本来就有问题,很可能牙龈已经开始萎缩,并不是洗牙导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时清除牙结石,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流言:家用节能灯致癌还有剧毒
节能灯泡是诱发多种癌症的超级癌源,其释放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并且含有剧毒物质汞元素。
真相:
节能灯实际上是一种紧凑型、自带镇流器的日光灯。通电后,灯管内的汞原子释放出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紫外线打到灯体内壁上的荧光粉涂层上,然后再转变成可见白光。这种利用紫外线进行发光的方式,可将更多电能转化为光能,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
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节能灯的紫外线辐射的总能量只占节能灯释放总能量的6‰。也就是说15瓦节能灯的紫外线功率仅为0.09瓦,而且,节能灯里的长波紫外线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层。
流言还提到,节能灯泡中含有一种剧毒物质——汞元素,一旦人体吸入了2.5克该物质,就会死亡。
汞是有毒的,这一点没错,摄入超过一定剂量会致死。但一只节能灯中只有几毫克汞,而且被封在灯里面,即使灯打碎了,也要几百只灯同时碎掉,并且是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环境下,全被一个人吸入才有可能对人造成危害。现实中发生这样的事,概率几乎为零。
流言:北极32℃高温将导致北极熊灭绝
北极32℃的高温导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极熊不得不跋涉更远的距离寻找食物。至少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北极熊体力所能支撑的范围,它们最终的结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饿死在无冰的环境里。
真相:
这次新闻事件中,大家关注的最高温地点出现在欧亚大陆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峡湾区(北纬60°附近至66°34′,即北极圈地区)和挪威北极地区(北纬66°34′至北纬71°附近,欧洲大陆最北点)。该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本来就比同纬度的北极地区要暖和一些,出现32℃并不奇怪。
更重要的是,某些新媒体所表述的“北极”令公众产生了误解。“北极”包括的范围很大,从北极圈到北极点,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直线距离2600多公里),此范围内都可以称作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也不是我们平素所想象的,一进入北极圈就是冰天雪地。
全球气候变暖是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共同话题。而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的冰上狩猎期和狩猎面积减少,的确对生存造成一定影响。夏季没有赶上向北退缩的浮冰、留在陆地上,就很难捕食到猎物。但这不能说明和32℃有什么具体关系,挪威西北海岸本来也不是北极熊的栖息地。
目前北极熊的数量约有26000只,分成19个种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的评估是,这19个种群里有1个在增长,3个在衰退,6个趋势稳定,剩下9个数据不足。关于北极熊的数量,根据北极熊研究和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加拿大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机构发表的2018年北极熊数量和趋势预测地图,截至2018年7月的数据预测来看,总体来说,北极熊数量在2018年展望为“稳定到上涨”。所以,说北极熊“正在灭绝”并不准确。
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牵动着全球的“神经”,灭种危机虽尚未到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漠视环境发出的警告。毕竟,北极熊只有一个北极,而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
新京报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应悦
见习编辑 贾文程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