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湖)长制让云南“河长治”“湖长清”
冬日的滇池草海大坝海鸥翔集,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享受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欣赏山清水秀的景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大坝上的液晶显示屏上,正滚动播放着滇池流域河长制的相关内容——36条出入滇池河道市(区)级河长名单,河道水质目标、当月水质评价、水质类别、水质达标情况、监督举报电话……
像滇池一样,包括洱海、抚仙湖、异龙湖等高原湖泊在内的全省所有河湖库渠,都有了它的“家长”。
2016年,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后,云南快速响应。
省级层面,一系列“号令”响起。2017年4月,《云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出台;5月,召开全面推进河长制动员大会;8月,全国首家出台《云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行动计划(2017-2020年)》;11月,省委书记陈豪签发第1号总河长令;12月,云南省总河长会议召开,再次明确要用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河长治”“湖长清”。
关停大理洱海沿线2000多家餐饮店和客栈、22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将河长制列入村规民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探索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云南推进河(湖)长制重大及创新举措引人瞩目。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提前一年完成了中央确定的全面建立河长制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全省河湖库渠全覆盖管理保护。
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和时任省委副书记李秀领分别担任云南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督察,兼任抚仙湖、洱海和异龙湖3个湖泊的河长。今天,全省67928个河(湖)长、一线工作人员以“钉钉子”精神,守护着云岭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每一面湖。
在昆明市高新区,一个手拿长铁钩的青年总是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不厌其烦地撬开一个个污水井盖,仔细查看水质变化。他就是高新区滇管局的一名护河员辛金六。前几天,记者跟随辛金六及他的同事巡查至西苑立交桥附近时,发现一股污水流到了老运粮河的支流小路沟里。他们顺着污水巡查过去,发现这股污水又分流到不同的地方。由于这一区域的地下管线纵横交叉,又处于昆明市高新、五华、西山3个区的交界处,管网资料不全,这让污水源头的查找难上加难。
怎么查?他们将有颜色的液体、树叶、纸片等放入污水中,查看污水去向;利用锤子敲下水管道,根据声音大小判断污水流向;下到污水井里查看……辛金六说,“发现污水后,我们只能一段一段地查找,将污水的全部源头找到后,再将这些企业和小区的污水用管道进行收集,汇入人民西路上的污水管网,最终实现雨污分流。”
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目前,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共67928个河(湖)长已全部到位履职。截至2018年10月底,2018年省级河长巡河巡湖33次,州市级河长巡河巡湖1145次,县级河长巡河巡湖33347次,乡镇级河长巡河巡湖197180次,各级河(湖)长巡河巡湖已成常态。
通过实施推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行动、“剿灭”黑臭水体行动等12项专项行动为支撑的“云南清水行动”,以及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河湖整治行动,全省河湖水质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滇池总体水质持续保持趋稳向好趋势,外海、草海水质均为Ⅳ类;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阳宗海总体水质为Ⅱ类,杞麓湖总体水质为Ⅳ类。长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的云南段干流水质符合地表水Ⅰ~Ⅲ类,重要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以推行河(湖)长制让云南“河长治”“湖长清”,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已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云南,只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