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8—青海科技创新发展亮点回眸

日期:01-09
青海青海省科技创新

原标题:盘点2018—青海科技创新发展亮点回眸

盘点一同走过的2018,感知这一年科技的新变化。

2018年,青海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五四战略”为抓手,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工,深入开展“百日攻坚”“会战黄金季”“夏秋季攻势”“收好官开好局”等专项行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策举措,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了科技力量。

盐湖化工、高原农畜牧、特色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方面,一批批重要科技成果正“落地开花”……回顾2018年以来的科技工作,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一张张答卷催人奋进。

2019,我们还将阔步前行。

关键词:科技供给、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28日,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金属锂生产线联动试车成功。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盐湖氯化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锂生产线实现全线贯通,特别是在推动锂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8年6月30日,国内首个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电站——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50兆瓦光热项目一次带电并网成功,由此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

2018年12月30日,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公司德令哈5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一次并网发电,对地区电网的稳定性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为更安全更经济地建设大容量太阳能聚热并网电站打下坚实基础。

……

2018年,我省组织实施科技重大工程,根据确定的重点领域和目标任务部署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各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围绕“四个千亿元”产业发展需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需求,在特色生态畜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感言:

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取科学计划、科学工程等更多布局青海,就需要加快建设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园区,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着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同时,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科研经费投入和管理方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才能加快全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关键词:科技引领、生态文明

2018年9月14日,中科院与青海省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研究院,院省共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将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第三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担负着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任。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打造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学创新平台和新型智库,是青海省和中科院合作双方共同的期盼。

与此同时,我省围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三江源区高海拔城镇造林绿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重大专项,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城镇绿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祁连山区草地退化严重及利用不合理的现状,首次进行了适合祁连山区的黑土滩(坡)人工植被重建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恢复黑土滩示范面积共2333.3公顷,退化草地恢复示范地植被盖度达82%-89%,为祁连山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首次在柴达木盆地盐碱地上创建了覆膜种植豆科牧草的技术,突破了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种植豆科牧草难以成功的瓶颈问题。

感言:

科技创新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乃至成败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省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科技攻关,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全省上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青海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青海建设的殷殷嘱托,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青海,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二十条、创新活力

2018年11月29日,《青海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暂行)》,印发实施。

《改革二十条》共分五部分。从降低项目申报门槛、完善项目立项评审体系、优化项目(经费)管理及验收、赋予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营造创新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二十条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调动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积极性。

感言:

二十条内容条条都有突破,特别是从政府自身改起,体现服务意识;坚持放管结合,操作性强。放权放到位,放出活力,放出绩效;管理要守住底线,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二十条改革措施每一条都非常明确、具体,做到可操作、可考核、可检验;推行先行先试,持续跟进。

关键词:人才强省、人才先行

2018年4月3日上午,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索有瑞获“2017年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近年来,我省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打造青海人才队伍品牌。2018年,我省组织开展“青海学者”初审复审,确定王体虎、索有瑞、潘彤等12人为首届“青海学者”候选人推荐人。组织中科院两所申报第三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完成第十三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认定工作,共选拔学科带头人51名,并对前十二批368名学科带头人进行了评估考核。

同时,我省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围绕“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等不断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机制,重点培养集聚一批发展急需的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快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感言:

当前,我省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青海省组织工作会议发出了“着力集聚建设新青海需要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动员令,吹响了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集结号,为做好新时代青海人才工作提供了遵循、明确了方向。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他们投身青海、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和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专利申请量、中小企业突围

2018年3月,首届青海专利奖评选结果揭晓,2项发明专利青海省专利金奖;8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青海省专利银奖。

据悉,本次获奖的10项专利均为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在实施过程中共实现新增销售额39.98亿元,新增营业利润10.47亿元,新增税收6.32亿元。获奖专利与青海省“四个千亿”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出于技术提升、布局市场等需求,我省专利布局情况有所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518项,申请专利333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9件。

感言: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周年。社会各界正在启动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鼓励高价值专利的创造和运用,以此提升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而企业想发展,就必须获得准确有效的专利信息。为此,我省的企业也越来越注重知识产权,更珍惜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正坚定不移地走知识产权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做知识产权相关规则的坚定维护者、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

关键词:科技扶贫产业、精准扶贫

2018年,我省启动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化项目11个,资助经费2960万元,共辐射带动12个贫困县,项目涉及贫困户3740户,预期贫困户户均年收入提高2100元以上;认定扶贫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18个,共辐射带动22个贫困县,涉及贫困户3156户,预期贫困户户均年收入提高1300元以上。

针对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我省聚焦设施农业、中藏药材种植、特色畜牧业发展等方向对其“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骨干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1566名,争取国家财政经费1854万元,省级配套146万元,有效提升了基层科技服务队伍的能力水平。

感言:

科技扶贫是有效衔接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重要抓手,是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稳健可持续的重要保障。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产业扶贫。可持续扶贫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扶贫产业是稳定脱贫的试金石,有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才能获得持续性的财产收益,才能有保障、稳得住。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平台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在青海可以称得上是一家明星企业。截至2018年7月,该企业生产的多晶硅产能全国并列第三、全球第七,光纤级四氯化硅产能全国第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2018年,我省首次开展了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估考核。通过绩效评估,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截至2018年底,全省在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68家,新认定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省级众创空间。

感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大的境况,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驱动助推器,据此,我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高大上”的科技研发为龙头,推动了转型发展迈大步、加速度,渐入佳境。凭借着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强力支撑,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宋翠茹整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刘家义龚正会见“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