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准委定调商誉会计处理按现行规定 市场激辩“摊销”、“减值”利弊

日期:01-09
商誉会计上市公司

原标题:会准委定调商誉会计处理按现行规定 市场激辩“摊销”、“减值”利弊

本报记者杨坪深圳报道

争议商誉摊销

一场商誉会计处理的讨论震动了市场,这背后是A股近年来大肆并购导致的商誉风险正在显现。不同于较为“灵活”的商誉减值测试,摊销正是会计业界基于“审慎”原则提出的意见。尽管市场对此间利弊各有争议,然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监管政策及会计准则如何变革,谨慎判断并购标的价值并进行合理并购,而不是为了做市值而“忽悠式”并购,才是抵御商誉风险的正道。(巫燕玲)

导读

有公司人士建议,可参考研发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方式,设立一定条件,当企业认为标的公司业绩增长能覆盖摊销时,就选择摊销,如果经营触发一定条件,就做资产减值。

商誉应该摊销,还是进行减值测试?这是一个问题。

1月8日,在经历了市场的“唇枪舌剑”之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回应了咨询委员探讨“商誉应该摊销,而不是减值”一事。

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咨询委员的反馈意见观点仅是咨询委员们针对有关会议文件发表的专家研讨意见,有关单位和企业还是应该按照现行要求对商誉做好相关会计处理。这也就意味着,目前上市公司对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式仍然是每年年终测试是否减值,合理判断并识别商誉减值迹象。

消息一出,不少上市公司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但投资者对于商誉减值的担忧却更加强烈。

由于2014-2015年的“并购狂潮”,A股市场商誉规模飙涨。对赌期“最后期限”渐至,不少标的资产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商誉减值成为了灰犀牛般的存在。

2017年,坚瑞沃能(300116.SZ)就因一次性计提46.16亿元商誉损失,拖累整个创业板业绩增速下滑。

“很多上市公司在重组完成后,没有适当地处理风险,出现风险时,公司出于保持市值、维护运营等原因,第一反应是掩盖风险,直到兜不住了,风险突然爆发,再把所有的商誉全部计提,不仅自身业绩受到拖累,还会带动包括同行业公司、所处板块承压。”1月6日,华南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受访时指出。

在此背景下,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商誉会计处理的研讨,宛如一柄利刃,撕开了潜藏在上市公司内部的“疮疤”。

激辩商誉摊销

自2006年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剥离作为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后,市场对于这种会计处理一直存有争议,尤其是2014年-2015年的并购潮过后,巨额商誉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因为商誉计提是一个难点,存在很大空间的主观判断。如果计提过于激进,有市场人士可能质疑‘业绩洗澡’,过两年业绩转好了,对市场也是误导;如果计提不充分,埋下隐患,一旦爆发危机,不利于市场稳定。”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相比于商誉减值测试的“主观”、“风险暴露滞后”、“对企业冲击过大”等特点,商誉摊销则更易于管理,可以平滑业绩波动。

1月7日,华南一家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人士分析指出:“商誉减值测试中,大部分公司采用收益法,相当于重新评估被收购方的股权价值,再和账面长投成本对比,如果股权价值仍高于长投账面价值,说明商誉没减值。其中企业可调节空间很大,存在人为操控利润。如果换成了摊销,在制定相应的摊销会计政策后,就是平稳的费用化商誉了。”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相比于减值测试,商誉摊销是否更为稳妥,市场还存在一定争议。

首当其冲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是否能支撑摊销费用的质疑,摊销方式对上市公司整体利润影响的体量在短期内势必大于减值测试方式,或将影响并购市场的活力。

华创证券数据显示,当前A股存量商誉金额1.45万亿,假设按照10年摊销每年影响金额为1450亿元,如按照20年摊销则为725亿元;而整体A股2017年实际的商誉减值金额为366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在其研究报告中直言,商誉摊销相对于减值测试,摊销年限不低于30年才能对A股盈利产生边际改善。

上述投行人士也指出:“原则上我不赞同一次性计提全部或者大量的商誉,但是如果将商誉按照摊销方式处理,可能会降低并购的活跃度,比如商誉摊销到上市公司未来十年,商誉越大,这10年间对公司利润的压力就越大,会对上市公司形成商誉产生反制作用。”

“商誉摊销也好、减值也好,都是为了防范标的资产可能存在的业绩风险,对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影响有限,因为产生足额的利润可以应对摊销损失,但对于盈利规模较小,想要通过外延式发展寻求业绩突破的企业,就不会轻易并购了。”1月8日,和晶科技(300279.SZ)董秘陈瑶指出。

但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摊销模式从中长期来看会驱使上市公司的并购更加理性,对于市场而言是并非坏事。

1月8日,华中地区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受访时表示:“摊销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每年的利润。如果是真实的、驱策上市公司良性发展的并购,我认为影响不大,而那些估值虚高、注重套现的并购,公司就很难有动力去做了。”

静待政策明确

尽管对于商誉后续会计处理方式的探讨还尚无定论,但摊销提议的出现还是给上市公司敲了一记警钟,尤其是对于收购标的为游戏、影视、动漫等轻资产的公司,其更容易出现高比例商誉。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A股共有2070家公司存在商誉,其中558家公司的商誉对资产占比超过10%,149家公司的商誉对资产占比超30%,21家公司的商誉占比超50%,5家公司的商誉占比超60%。

1月8日,宋城演艺(300144.SZ)证券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公司领导也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不过我们之前并购的轻资产标的,马上就要处置完毕了,明年将不存在商誉减值风险,未来即便会计处理方式出现变化,对我们影响也不大。”

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当前的政策尚未明确,观望态度或是上市公司应对商誉后续会计处理方式的“群像”。

“商誉无论是减值还是摊销,都应该以监管层最终的官方文件为准,目前我们看到这个信息只涉及专家讨论,还没有定论,是假设问题,我们没办法对假定事项做判断。”华谊兄弟(300027.SZ)证券部人士在受访时指出。

上述上市公司高管也表示:“具体的处理模式还要等待政策明确,比如在摊销年限的确定上,需要会计准则约定一个大方向,会计师做实质性的判断。”

同时,也有上市公司人士认为,目前市场较为关注的“商誉减值”和“商誉摊销”两种模式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能够两者并行,将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大便利,也能有效化解风险。

“这两种处理方式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或许参考上市公司研发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方式,设立一定的条件,当企业认为标的公司的业绩增长能够覆盖摊销时,就选择摊销模式,如果随着公司经营触发一定条件,就做资产减值。”陈瑶说道。

在陈瑶看来,受宏观经济、行业周期等因素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一定持续保持增长,标的资产比较好,商誉长时间摊销没问题,但是如果发生突发事故,上市公司需要手段去对冲风险,“可采取在标的公司盈利超额部分提取一部分金额列入未分配利润,对突发事件做缓冲,不至于让上市公司一直背着商誉的包袱”。

西城科技商务街区全新亮相 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涨至800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