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一老人耕林下 灵芝遍野兴小村
村民种植灵芝收入过百万元。
树林里放置的蜂箱。
灵芝种植获丰收。
南粤乡村在振兴13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通讯员曾繁炼
树下养蜜蜂、林中种竹笋、林下有灵芝,山坑田里种生姜和无公害蔬菜,村里闲置的民房用来酿酒和养猪,这是记者昨日在河源市连平县空心村——隆街镇沙心村合旗自然村看到的喜人一幕。原本因村里务工人员举家外迁而变得人迹罕至的“空心村”,如今却在冬日里处处暖意融融,初现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林下经济成效初显。
缘起:11位老人返乡搞种养业
据当地村民、现年60岁的姜农曾洋恩介绍,合旗自然村是连平县隆街镇最为边远、偏僻的一个村,该村地处深山老林,交通相当闭塞。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旗自然村原有50户村民250多人居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地村民纷纷外出到珠三角城市务工,有部分富裕起来的村民甚至举家外迁,往昔热闹的小山村慢慢成了当地有名的“空心村”。
曾洋恩说,2015年春季,新农村建设在当地开始实施。有11位年届花甲或年近古稀的老人看到合旗村发展“林下经济”的希望,经过商议后,从城里返回合旗村留守居住,利用该村丢荒的200多亩农田种植生姜等经济作物;利用村里数千亩生态林地资源优势,在房前屋后养殖蜜蜂……老人们亲力亲为,在农忙时间相互帮耕或雇请外省民工前来耕种,大力发展“空心村”的生态经济与林下经济。
曲折:种养之初生姜滞销本报牵线搭桥助销
“发展林下经济也是好事多磨。”曾洋恩回忆,11位老人返乡后开始种下连片生姜,2015年秋季,全村生姜大丰收,但村里收成的110万多斤生姜却遭遇严重滞销,这让老人们束手无策,头痛不已。之后,“经《广州日报》报道,滞销的生姜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售罄,而且卖出了好价钱”。
合旗村村民、现年74岁的谢明锋欣喜地告诉记者,他今年种植的数亩生姜和养殖的100多箱(群)蜜蜂,加上田里种植的花生、黄豆、竹笋等经济作物的收入,一人的年经济收入有20多万元,而他的儿子、儿媳妇在城里务工,2人合起来的年收入才只有5万多元。谢明锋说,他的儿子购买小轿车缺钱,却又不好意思同父亲开口要,他知道后就主动拿出了自己去年的10多万元收入,帮儿子筹够车款在城里购买了一辆小轿车。
“正是有了乡村林下经济的发展,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动心了回乡。”谢明锋称,近年来,该村年轻人又开始从珠三角城市陆续返乡,在村里搞起了生姜、竹笋、灵芝种植和蜜蜂养殖,掀起了一股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
前景:引资种植灵芝林下经济初见成效
“多年来,村里种植的生姜已在当地远近有名,如今,我们村里已朝山地林下经济方向发展”,合旗村民小组长曾辉煌说,两年前,村里决定引资振兴乡村经济,将小山村逐步打造成种养综合性经济发展的新农村。
曾辉煌说,去年春季,经过村民小组全体组员的开会讨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西省寻乌县、有丰富种植经验的专业户,在当地深山老林连片种植灵芝。去年春节过后,该村引资首期种下了200多亩灵芝。曾辉煌告诉记者,山上野外种植灵芝与传统的大棚灵芝种植不同,野外灵芝是在深山的土地里种植,植入土地和接种后就无需施肥喷药,依靠其自然生长,不会破坏生态环境。野外灵芝虽然产量低,但香味更浓,营养价值更高。
曾辉煌告诉记者,去年秋分过后,该村种植的灵芝开始采收,按市场价已卖到了数百元一斤,而且已经被深圳、广州等地的客商订购一空。“村里决定今年再扩种300多亩灵芝,我们计划把合旗空心村打造成河源市灵芝专业村。”曾辉煌说。
据初步统计,合旗村如今已发展有灵芝种植专业户3户、养蜂户11户、养猪户1户、竹笋及生姜种植户13户,林下经济开始初见成效。村民在今年元旦前后采收的灵芝,纯收入就已高达上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