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力“互联网+” 会议新风扑面来
时间进入2019年,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在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技术、管理和机制创新上迈出全新步伐,代表大会将呈现新气象。届时,所有与会人员都将收到“点对点”的信息化服务,何时、何地、何人参加哪个会议,信息分发井然有序。会务服务水平提升一小步,代表的议事效率提升一大步。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互联网+会议”领域不断探索。从会议材料“无纸化”开始,到推出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契合的会务管理系统,常委会以信息化为抓手,整体提升人大的会议效率和服务质量。
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技术创新,抑或制度创新,市人大常委会努力走在全国前列。那么“互联网+会议”带来怎样的革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文/何瑞琪
管理创新:
会务管理
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上线了“阅文系统”,逐步改为发送电子文本方式。
2017年初,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全面实现了“无纸化”。
此后,除按规定发放部分书面材料外,其余一律电子文本化,从而使书面材料减少了约2/3。
2016年,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工作微信群,使机关工作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2017年10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微信群管理办法》。
技术创新:
“互联网+会议”
2012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推出了常委会会议网络直播,把网友请进了“会场”。
市人大常委会推出了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的创新网络平台“市民议政厅”。
机制创新:
2010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确保常委会会议质量的意见,严格考勤制度。
2011年2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了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每日代表出勤情况。此后,在媒体公布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出席会议情况成了常态。
2017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出席登记制度的通知》,严肃出席登记制度。
2017年12月,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次设立会风会纪监督组。
从“纸上”“网上”到“掌上”
电子文本化,使书面材料减少了2/3
2019年1月,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召开。本次人代会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刷数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会议材料发放的时效性。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无纸化”探索,始于2012年。以前在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上,因为只能采取邮寄等方式印送纸质材料,往往耗时耗力、送达较晚,不利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前做好审议准备。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上线了“阅文系统”,逐步改为发送电子文本方式。到了2017年初,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全面实现了“无纸化”。此后,系统进一步升级改造,除按规定发放部分书面材料外,其余一律电子文本化,从而使书面材料减少了约2/3。
如今,“一府一委两院”等列席单位和市人大代表均成为阅文系统的用户,会议材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至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所有单位、人员。告别了以前厚厚的纸质资料,参会人员“轻装上阵”,会务组织更环保、更节约、更高效。
“阅文系统”仅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会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现在会议室预订和会场服务也更加高效便捷,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也将应用这些新技术。人员出席情况一目了然,若有请假缺席情况,系统还可以自动更新座次。
会议材料完成从“纸上”到“网上”的转变,人大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浪潮,开启了“掌上”的工作新方式。随着微信的普及程度加快,市人大常委会在2016年建立了工作微信群,使机关工作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不过,新型通信工具让信息传递“快马加鞭”,不良信息也在借机扩大影响。考虑到微信的利与弊,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系统率先对工作微信群进行了规范。2017年10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微信群管理办法》,明确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微信群成员的权利义务、信息发布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微信群只用于公务交流,不发布与工作无关的信息,不进行商业推广。
从“纸上”到“网上”再到“掌上”,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将新技术手段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保持同频共振、与时俱进,对提高会议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严肃会风会纪,新风扑面而来
会议“减负”也给责任“施压”
会风就是作风的缩影。人大常委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多项职权。会风会纪如何,不但影响会议成效,也必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0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确保常委会会议质量的意见,严格考勤制度。除临时召开的会议之外,常委会会议的考勤情况,在常委会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由会议主持人通报,并进行网络直播。同时,抄送市委组织部,作为常委会向市委提出下一届是否连任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的依据,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常委会组成人员年度出勤情况向下一次市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报告。2011年2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了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每日代表出勤情况。此后,在媒体公布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出席会议情况成了常态。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历来强调增强会议的实效,明确规定出席人员、列席人员范围。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保证会议审议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精简了列席单位和列席人员,实现“减量提效”。2017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出席登记制度的通知》,严肃出席登记制度,保证了出勤率,为提高审议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12月,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次设立会风会纪监督组,第三次会议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监督执纪方式,完善了会风会纪监督的各项制度。两次代表大会期间,监督组成员持证上岗,严格按照会议日程对全体会议、分组讨论分会场进行会风会纪检查,对大会选举及计票监票等重要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对大会执行相关规定情况开展明察暗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大会氛围,保障了大会胜利召开。同时,大会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和举报渠道,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确保举报渠道畅通,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强化会议纪律、引入社会监督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不仅实现了严肃会风会纪的初衷,为会议“减负”也给责任“施压”,也增强了常委会会议审议决策的严肃性、法律性和权威性。
把网友请进“会场”
常委会会议6年来坚持网络直播
严肃会风会纪是为了确保常委会会议质量,市人大常委会为了提升会议质量,尝试向民众敞开“大门”,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
互联网的一大特征,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使传播与交流变得更加广阔。这正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契合。早在2012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领风气之先,推出了常委会会议网络直播,把网友请进了“会场”。直播既保持了政治的严肃性,又不失互动交流性。点击市人大门户网站上的直播链接,除了能实时看到现场画面,还能看到文字材料和图片动态,确保每一则信息都准确传播到位。
由此,“互联网+会议”的新模式,把原本封闭严肃的会场变得公开透明,提升了人大工作开放的新高度。据统计,从2012年7月到2018年7月底,整整6年时间,常委会全体会议和专题询问会都进行了网络直播,合计播出常委会会议的全体会议60余次,专题询问会14次。每次直播的总点击数均在300万人次左右,直播期间同时平均在线人数在20万人左右。遇到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议题、专题询问会的时候更是火爆,曾有过总点击量达600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人数高达38万人。
面对直播镜头,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指问题、提建议、抒己见,并没有因为是直播而回避问题,也没有只说好话不讲差评。对重大议题审议过程,直播也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过程,使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并让人民群众深入认识人大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促进常委会履职水平不断提高。
继网络直播常委会全体会议和专题询问会之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又推出了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的创新网络平台“市民议政厅”,这是广泛听取民意、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重要举措。
每期围绕1个重要民生议题,邀请3位市人大代表与市民进行网上互动交流。选题从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垃圾分类处理、管好政府“钱袋子”到落实民生实事等,鼓励网民畅所欲言。这种形式不仅为人大代表广泛征集民意诉求搭建了新平台,也为人大代表、普通市民参与人大工作拓宽了新渠道。自2013年4月23日首播,至今已举办了41期,共有150多名市人大代表担任过嘉宾,网民留言和提问数超过8800条,其中回应问题2000多条,直播期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25万,最高总点击量达到389万人次。
信息通道的敞开,搭建了公民参政议政新平台,也连结起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回看近年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互联网+会议”领域的创新举措,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潮中,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步伐,人大工作充满生机活力,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