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紧“关键” 门锁把严

日期:01-07
关键门锁领导干部

原标题:盯紧“关键” 门锁把严

“关键少数”这个说法,使人们对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何谓“关”?何谓“键”?用《说文解字》的解释:“关,以木横持门户也”,“键”则是“以木横关鼎耳而举之”。“关键”二字合在一起,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门有锁。没有门、没有锁,也就没了规矩、没了约束。所以,抓住“关键少数”是党风廉政建设机枢所在,也是反腐败工作要害所在。

贪腐大案多有一定规律,有的岗位、有些环节、有些时段,廉政风险确实相对较大,如大家所熟知,有的地方几任交通局长“前腐后继”,成片腐败。这些规律提醒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特别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

“关键人”是指那些掌握人财物等权力的干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权干部”。其实贪腐程度有时不完全在于职务高低,“小官巨贪”不在少数,说明掌握资源多与少与寻租机会多与少,密切相关。

“关键处”是说腐败堕落往往毁于“酒色财气”。正像古人所说,酒香夺志,色满销魂,财迷心窍,气断江山。政治信念被夺、被销,“三观”尽毁,不知美丑,不讲是非,接下来就会是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

“关键事”是说选人用人、审批监管、工程招投标、公共财政支出等,可能为私相授受提供机会,为化公为私牵线搭桥。大量卖官鬻爵、暗通款曲、中饱私囊,就是这样发生的。紧盯这些事由可以有效阻断贪污、预防腐败。

“关键时”是说思想蜕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火箭提拔、欲望膨胀时,容易头脑发热;掌握大权,被奉承者包围时,容易忘乎所以;临近离开领导岗位时,惦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容易晚节不保。

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有一个重要启示,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贪腐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要有更深刻的研究和把握。为什么在城市拆迁、审批规划用地等问题上,一些分管领导连连中箭落马?为什么在干部提拔任命等环节上,有那么多人被“围猎”?为什么领导干部一旦与不法商人勾肩搭背,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为什么有的干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朴实正派,而一旦被捧成官场“新星”,反而会蜕化变质?这些现象都说明,对公权力的授予与运行,对以权谋私的防范与发现、对干部的监督与管理等关键问题,一定要从制度上发力,既要把权力关进笼子,又要给笼子上一把大锁。

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而言,更要明事理、知利害、有底线,自省自律、严防死守,警惕由于主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三观”走偏。工作顺利时,做到谦虚谨慎;行使权力时,懂得临渊履薄;取得成绩时,保持戒骄戒躁;遇到诱惑时,头脑清醒坚定;面对吹捧奉承时,要有自知之明。总之,明于盛衰之道,达乎去就之理,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一举一动不可放纵。或许有人说,领导干部也是人,这样要求是不是太过了。实情是,领导干部本就处在有风险的岗位上,老百姓安危冷暖系于一身、责任所在,必须为人表率,说话办事必须公道正派。其实,领导干部违纪甚至违法,没有一个是因为要求过严的,而恰恰是因为思想麻痹、约束不严、作风松弛,以至欲望膨胀、权力任性、胆大妄为,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同样提醒我们,别把权力不当回事,权力有锋刃;别把纪律不当回事,纪律有利齿。

人们常说一把手是“关键少数”,确是实情。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率先垂范,就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反之,主要领导监守自盗、吃里扒外,那么关键人、关键事、关键处肯定会大面积失守。从这种意义上说,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键”,局面就会迅速改观,效果就能很快显现。(米博华)

成都出台全国首个“互联网+手机维修”标准 流感活动高峰将持续 预计至寒假下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