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流浪45年后终回家,背后是寒冬中最温暖的广州

日期:01-04
露宿者郑福志愿者

原标题:老人流浪45年后终回家,背后是寒冬中最温暖的广州

大洋网讯 在过去的两年中,72岁的郑福(化名)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从广州火车站辗转到一德路,被志愿者背到不喜欢的医院里,最后联系上45年没见的儿子,坐高铁回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流浪在广州的街头,和许许多多的露宿者一样,白天捡拾塑料纸皮废品赚二三十元、晚上选择不打扰这座城市和街坊的角落睡去……

他从不抗拒这个城市热心志愿者的嘘寒问暖,却只要被问起家乡便如陷沼泽,以沉默,以耍赖,对抗每一个企图“伤害”他的问话。

广州一场猝不及防的降温和降雨终究是打破了他的固执。

就在他病得快要顶不住时,终于接受了广州志愿者的帮助,同时也说出了家乡的地址。

送医救治、家人团聚、重返家乡……郑福因祸得福,成为了广州又一位在志愿者帮助下顺利回乡的街头朋友。

这样偶然的、不幸中的大幸,能否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去改变?

在天色渐暗的广州街头席地而坐,陪同聊天,志愿者给这个群体带来了广州的温暖和善意。

然而,随着关注这一群体的人逐渐增加,大家也在思考——能否做得更加“专业”。

志愿者打开老人心结结束他45载漂泊岁月

大概是45年前,郑福还和妻子以及两儿一女在山东滕州生活。郑明(化名)是郑福的小儿子,他回忆道,“父亲是因为和母亲发生一次不可开交的争执后离开的。”

没人知道郑福一走就是45年,也没人知道他头几十年走过多少的路,又为什么最终从离家出走变成决绝的离别。郑福只听说,父亲20年前回过家,又走了,从此了无音讯。

郑福循着许多广州露宿者的足迹,扎根这座城市——于是,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家庭里,一个丈夫和父亲消失了;而在中国的南端,多了一位“老山东”的街头朋友。

他成为了广州每天200多名接受志愿者关怀的流浪者之一。

追溯最初,不少志愿者回忆道,2016年便认识了郑福这位“老山东”。

志愿者陈仲文、尚丙辉印象十分清晰,当时派折叠凳物资给露宿者,郑福保管,“每次一去看他就拿凳子给我们坐。”然而,唯独问到是山东哪时,郑福总容易冲他们发火。

“其实,如果可以不用露宿街头,他们也不会这样露宿,他们有的也想找工作。”周末晚上七八点,广州便会汇集起超过100人组成不同的志愿者队伍去尝试帮助露宿者。

大多志愿者队伍在开展活动前,都有活动指引,除了安全和注意事项外,经常会向“新人”科普真正的露宿者——没有谁不会遇上低谷,心有死结,他们不是乞讨者,而是孤独者。

郑福来了广州两年,每周隔三差五都有志愿者派物资、尝试帮助,然后时间一溜而过,心里的坎始终连碰都不愿碰,但和尚丙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队员关系还不错。

12月一次突然的降温和雨水让老人猝不及防,染上重疾。陈仲文说到这里时急了,“很多志愿者都熟悉郑大哥,好几天有不同的志愿者队伍劝他去医院,他不肯呀。”

而在12月底,郑福生病不吃药,终究是扛不住。“觉得自己快要不行的感觉。”尚丙辉看见这位互相认可是老朋友的郑福时,又是连珠炮弹地劝说,郑福终于接受去医院。

“顾不上老人身上又脏又臭的气味,背起就往医院跑,但又怕老人出什么问题,赶紧拨了120。”尚丙辉说,到了医院,志愿者为老人交了治疗费和住院押金。

而经过检查,医院医生说老人身体状况较差,诊断为“肺炎加上胸腔积水”。

郑福并不是完全忘了家里,倒是相反,即使相隔45年,“也许是老人觉得生命快到终点了,也许是把他背去医院感动了他,他终于讲出了自己家里的地址。”

一位志愿者回忆说,“当时每一个志愿者都轮流来探望,而且联系了老人老家那边,最后寻亲人的信息辗转通过报纸传到郑明那,就有了郑明过来相认的场景。”

陈仲文总结道,这是街友和露宿者彼此信任,作为朋友产生的结果,迈出了那一小步,跨过内心以为跨不过的坎。

郑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母亲比父亲小两岁,也没有再嫁,独自抚养养大了他和另外两兄姐,“家里人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件大事,也让到那边火车站接。”

给力的志愿者团体集聚探寻更“专业”更“效率”

郑明在赶至医院时,十分激动,“希望这件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广州有一群热心志愿者给他们找回了失散的父亲。”他告诉记者,希望给更多遭遇相似的人带来希望。

实际上,广州的几乎每个夜晚,都有一群爱心的市民向露宿者传递这个城市的温暖和正能量,同时也通过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露宿者的无奈。

在星期二,有上百人组成暖+志愿者,从中环广场出发。他们分成十几条线路,根据资深志愿者长期探访做出来的露宿者地图,为街头朋友献上应时的卫生和健康理念。

在星期六,同样有长期深耕露宿者工作的尚丙辉等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启智关怀街友分队则是选择席地而坐,像朋友一样跟街友聊起天来。

七十多岁的冬青姨几乎每个周末风雨不改来找她的街头朋友,坐在老朋友那铺地上的席子教起唱歌,给他们过生日。

陈仲文说,“像尚丙辉大哥带领的志愿者或者启智关怀志愿者一样坐下来的很少,街友其实很需要我们长期的了解和接触,从而在他们真正需要迈出脚步跨过那个坎时帮助他们,他们相信你。”

“我前几天才把几个点走一遍,上次好像凌晨两点回的家。”说起为了和街友熟悉付出了多少时,辛苦的事在他口中却变成荣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来改变”。

然而,一个人的队伍并不足以给整个城市带来改变。

陈仲文和尚丙辉等志愿者在团队里树了一个规则:骨干需要每隔两天走访街头露宿者了解情况,像真正的街头朋友一样。

不过,广州关注到街头露宿者的群体越来越多,冬青姨透露,“有的队伍单纯派物资,又派得太奢侈,纵坏了大家。”有时,露宿者看到志愿者居高临下递来物资,也觉得不适。

记者了解了不少帮扶露宿者的团队,虽然各个团队彼此有简单地交流,但基本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而彼此的理念与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带来不少重合和浪费。

“像派饭,有时街友一天能拿几份。”尚丙辉说,我们最终是希望通过点点滴滴地引导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和家庭。如何高效地利用所有人分享的资源,应该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公益不是派派东西做秀,暖+的一位骨干志愿者则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引导街友注重自身健康,保护好露宿环境整洁,让社会会更包容他们,也让街友‘回馈’社会,这才是公益。”

在这一个圈子里,还有一个真实的露宿者故事反复被提及:人民桥底,这里出现过想不开“跳江”的人。

街友想救但又水性不好,找了启智的志愿者要“礼物”——救生圈。有一次,一名20岁的女孩跳了下去,“肥佬”的“邻居”立即将救生圈丢到河面,自己也跳了下去。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街友终于将女孩拉了上来。还没来得及换衣服,“肥佬”的邻居后来激动跟志愿者说——“你们送给我们的救生圈,终于派上用场了。”

“蹲下身子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有的很正能量很可爱,有的很无奈很低谷,我们做的不是每次过来露个脸,接着下次又回到原点,而是为他们要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准备。”一个志愿者说。

广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苏赞

图片:受访者提供提供

广州实现城乡社区议事工作全覆盖 加官员:去年12月以来已有13名加拿大人在华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