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10个关键词很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批复对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建设提出了系列要求,应该如何理解?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带您了解批复中的十个关键词。
一、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强调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对此,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解读,就是要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精心规划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严谨细致做好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精致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滨水、街道、绿化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建设,提升建筑品质,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力作,让城市经得起品味、耐得住细看。
精细管理方面,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尽快形成与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以家园为单元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实现街道办事处管理与家园规划建设的融合。
精准服务方面,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需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副辅主、主副共兴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的关系,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时更好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
就是发挥城市副中心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加强中心城区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更好地做好“四个服务”,有效改善中心城区尤其是核心区的城市环境,为治理大城市病创造条件。
三、三个示范区和六个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明确要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为首都一个新地标。
其中,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是指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是指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形成功能联动、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是指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携手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四、一带一轴多组团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带指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的蓝绿交织、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总长度约23公里。一轴指依托六环路建设的功能融合活力地区,是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总长度约14公里,现状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六环公园。
多组团则是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的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通过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加强对各组团之间的均衡配置。
五、北京新的两翼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
规划提出要处理好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差异化发展的关系,避免同构化,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延伸,实现一核两翼共同促进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六、一河三城、一道多点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深化“一河三城、一道多点”整体保护格局,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传承燕山南麓大道的陆路之通,留下了路县故城这一重要遗址,又是汇聚大运河文脉的水路之通,沿河筑城、因水而兴,串联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还有“三庙一塔”建筑群等一系列文化遗存。
其中,一河指贯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大运河;三城指路县故城、通州古城和张家湾古镇;一道指东西向燕山南麓大道,这是历史上北京地区沿燕山山前通往辽东地区的一条交通廊道;多点包括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传统村落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规划提出依托特色景观与历史文化遗存划定文化精华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景观体系,形成全覆盖的运河文化传承体系。
七、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没有城市病,意味着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良好的职住关系,更优良的生态环境,更坚韧稳固的城市安全体系和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在重点功能区周边混合配置公寓,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
在公共服务方面,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30分钟可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
八、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推进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新老城区深度融合,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活力。”
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不是在白地上建设一座新城,而是在原通州新城的基础之上进行优化提升。因此,要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以舒适宜居为标准,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设强度,保持老城区的风貌格局,构建均衡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挖潜老城区存量土地资源,优先补充公共设施短板。
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附属设施,增补小微绿地,推进停车位改造和市政设施扩容,打通堵点、理顺脉络,让老城区脱胎换骨。新老城区将实现水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空间、功能、社会深度融合。
九、城市副中心质量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这就要求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实现规划决策、管理、执行的标准化。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从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六个方面,构建76项核心指标体系。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土地资源整理、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体制机制、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率先进行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建立实时监测、定期报告的统计体系和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
十、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主要体现在以生态空间作为城市基底,塑造疏密有致的城市整体空间秩序。
加强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格局协调有序,体现京华风范;环境景观蓝绿交织、水光映城,凸显运河风韵;文化艺术传承历史、精致宜人,展现人文风采;建筑风貌与古为新、多元包容,展示时代风尚。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愿景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