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欲围堵中国打起忽悠盟友的主意 日韩不甘陪绑

日期:01-04
施里弗盟国陪绑

原标题:“忽悠”亚太国家围堵中国?美军欲靠盟友解压 日韩恐不甘陪绑

岁末年初,因国防部长更迭而充满变数的美军并未停下“围堵”中国的脚步。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2018年12月底,美国国防部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防长兰德尔·施里弗接受澳媒采访时,突然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称应“警惕”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动作”,并为美国在南中国海进行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辩解。

随后,施里弗话锋一转,称如果想要给中国“造成更多压力”,需要其他美国盟友和地区伙伴的参与。施里弗甚至表示,只要这些盟国参与联合巡逻等显示“力量存在”的常规活动,也能对美国有所助益。

在“忽悠”亚太盟国参与围堵中国的行动后,施里弗又“举例”来为前者“打气”。据美国《星条旗报》网站报道称,施里弗对澳媒记者表示,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域外国家,已经加强了在中国周边海域的“军事活动”,澳大利亚更是多次派遣舰艇通过该海域,并遭到中国海军舰艇“拦截”。据中国国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中方舰艇在遭遇澳方舰艇时,使用专业语言与澳方进行沟通,操作合法合规、专业安全。施里弗此番态度偏颇地将矛头指向中国,恐怕意在“激励”澳大利亚未来更紧密地捆绑在美国战车上。

美国国防部高官的上述言论并不新鲜,却反映出其在对华议题和美军力过度延伸等问题上的焦虑。随着中国海上力量快速发展,中国海军在领海的活动较从前更加积极,捍卫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也更加坚定。而已经惯于在中国周边海域“横行霸道”的美军,对此不免心生忌惮,于是前者对中国在该地区合法行使主权横加指责的同时,也屡屡派遣舰艇实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

不过,由于美海军担负着在地中海、中东、印度洋等海域的繁重作战和战备任务,可用于西太平洋方向的军力颇感不足,部队状态也不容乐观。据美国《海军时报》网站报道称,近期美政府对第7舰队的调查显示,该舰队战备情况虽有所提升,但一线官兵普遍疲惫不堪,可用舰艇数量也捉襟见肘,难以承担更多任务。在自身军力不敷使用的情况下,美军便打起了“忽悠”盟友的主意。

资料图片:澳大利亚海军“图文巴”护卫舰。

资料图片:澳大利亚海军“图文巴”护卫舰。

资料图片:美海军“迪凯特”号(DDG-73)导弹驱逐舰。(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片:美海军“迪凯特”号(DDG-73)导弹驱逐舰。(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2018年8月,美国《华盛顿观察家报》网站就披露了美军拉盟国“下水”的真实意图。当时,还是这个美助理防长施里弗在美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讲话中扬言,美国政府正在考虑一系列对中国施加压力的选项,呼吁美盟国的参与就是其中之一。美政府认为,其在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国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对中国抱有“戒心”,英法等域外国家也认同美方“价值观”。依靠这些国家强大而现代化的海上力量,美国可以在不增加自身军力投入的情况,对中国施加更大军事压力,并以“多国行动”的名义“自壮声势”。由此一来既可达成战略目标,又能控制军力成本,美国人的算计可谓相当精明。

不过,美国防部的设想是否能得到盟国的积极响应,目前殊难预料。《星条旗报》就评论称,在对华关系向好的情况下,日本和韩国对该倡议或持消极态度。美媒指出,随着半岛局势缓和,韩国海军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其他任务上,对于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也抱有很高期待,韩方若选择此刻对中国挑衅,恐非明智之举。而对希望在近期推进中日关系的日本来说,派遣海自舰艇赴中国周边更属节外生枝。据日媒报道称,日本正考虑派遣海自舰艇参加2019年在中国青岛举行的国际阅舰式。在中日军事关系有望重新升温之际,日本恐怕也对掺和到美国围堵中国的行动持保留态度。

资料图片:美海军航母战斗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片:美海军航母战斗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日韩两国外,被美国视为围堵中国的“铁杆伙伴”、此前曾多次派舰艇赴南海活动的澳大利亚,也未必会紧跟美国的步伐。美媒认为,虽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于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动有所顾忌,但鉴于自身对华日益密切的经贸联系,两国同样可能在中美之间“走钢丝”,而非一边倒地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尤其考虑到两国与中国周边海域之间距离遥远,在该地区并无切身利益,只为一个虚妄的“航行自由”就贸然得罪中国也有些得不偿失。

可见,对于美国而言,尽管拉盟国一道围堵中国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项,但盟国可能的消极反应却折射出美国在该问题上的失算。回顾美官员呼吁盟国参与行动的言论,通篇充满了对美国利益的算计,以及对所谓“国际规则”的高谈阔论,却丝毫不谈盟国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在美国政府只想让盟友出钱出力、却无意为盟友考虑得失的“倡议”面前,即使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盟国,或许也不甘心就此上当。(文/马骐騑)

责任编辑:余鹏飞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获批复:不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 为何以近乎垂直的方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