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晋中:“金太谷”刷脸“新农谷”
新华社太原1月3日电 题:山西晋中:“金太谷”刷脸“新农谷”
新华社记者于振海、王飞航、许雄
“金太谷,银祁县,广吃米面的榆次县。”这一山西百姓介绍家乡的口头禅,至今体现着晋商故里的辉煌与自豪。
一串串鲜红的辣椒、一堆堆金色的玉米、一筐筐馋人的红枣……新年伊始,行走在太谷县广袤田野上,当年“万里茶路”的心脏处处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山西太谷,一个传统农业县,勇做农村改革的“弄潮儿”,正在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山西样板”。
改革带来新活力
太谷是山西的农业大县。40年来,太谷农业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历史变革,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2017年,太谷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546元,比1978年增长了170倍。
从2017年开始,山西以全域化、全要素、全产业来对太谷农业进行布局,打造“山西农谷”,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落地了投资130多亿元的19个项目,200平方公里的“一城三园五区”空间架构已经初见雏形。
隆冬时节,万物萧索,然而在太谷县巨鑫伟业植物脱毒快繁育苗研究中心的植物培养室内,上百万株绿茵茵的小植株被分层分架地培养在玻璃器皿中,散发着盎然春意。
“这些瓶子里装的都是经过脱毒处理后的种苗,有草莓、马铃薯等36个品种。”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米子胜说,“我们公司采取产前‘供苗’、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的方式,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能让每个农户实现年增收6万元。”
“山西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明昌说:“未来的‘山西农谷’,是山西省农业的研发高地和产业洼地,在全省农业发展中担负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同时也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创城。”
科技激发新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对农民展开大规模培训,是太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近年来,太谷县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近10万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
今年63岁的王玉梅是太谷县程家庄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打眼的农民,40多年来坚持为周边农民免费测土配肥,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被乡亲们称为“庄稼医生”。
据统计,太谷县现有初中级农民技师1万多人,农民经纪人6000多名,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千家,带动和组织农户10万多人。
太谷县南洸村农民杨四铁说:“过去种枣树、玉米,主要是靠自己摸索,每年收入2000多元,连地也浇不起。自从跟着科技人员学习以后,年收入上万元,心里有底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在太谷县侯城乡东山底村,有100个蔬菜大棚,全部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要在平时这个时节,都是棚里浇水施肥最忙的时候。现在,通过每株西红柿苗下面插着的这种小管,就实现了水肥的无人化管理。”种植户陈晨提起一株西红柿的枝蔓,指着根部说:“原来一个苗结几公斤,现在能结10公斤,收入能翻几番呢。”
“现在科技对太谷农业的贡献率超过60%,每亩土地的产出率超过6000元;坚持用科技化的手段改造农业,用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农业,为太谷农业增添了新动力,农民的脑袋活了,口袋鼓了,生活慢慢就好了。”太谷县委书记王怀民说。
新理念创造新生活
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于斯的广大农民。在太谷卖了半辈子化肥的山西农资商会会长许正林说,太谷农民几乎不外出打工,种地就是职业,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总是自发的,他们种地靠的是信息和技术,而不是经验和盲目。
针对大棚内湿度大是造成蔬菜病害频发的“罪魁祸首”,太谷县范村镇农民经纪人李高峰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发明了大棚除湿设备,并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新观念造就了太谷新农民。太谷县鸿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豫霞,针对合作社年出栏90万只肉鸡,鸡粪难以处理且污染环境的现实,大胆聘请专业研究人员,变废为宝生产出了生物鸡粪有机肥,最远卖到了新疆。
走进太谷县北郭村,整洁的街道,设备齐全的文体广场,舒适温馨的老年公寓以及医务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村支书张玉根说,我们村现在是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村1206户35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村里已经建起了幼儿园和小学,目前正在建设中学。“以后全村子弟不出村就能全程接受大学前教育。”
蓝图已经绘就,脚步铿锵有力,变化日新月异。“下一步,我们要把太谷的每块土地都建成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田,用先行一步的眼光,在这里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引领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的‘山西样板’。”太谷县县长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