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明:紧盯生态环境保护问责相关责任人513人
截至2018年12月25日,昆明主城区空气质量优184天,良好17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89%,优级天数较2017年增加30天,是自2013年来空气质量优级天数最多的一年。空气更加清新的背后,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政治担当,也凝聚着昆明纪检人的努力付出。
为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全市问责相关责任人513人,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一条黑臭河整治背后的监督执纪
2018年6月,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昆明期间,剑指困扰市民的官渡区广普大沟黑臭水体。督察组认为,广普大沟黑臭问题严重,整治工作进展迟缓。
对此,省、市组织专业力量对广普大沟“十二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再次对广普大沟及片区水环境治理进行详实调查,制定了更加具体、可行的广普大沟“一河一策”水质提升方案,计划实施9个项目,总投资5.2亿元。
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监督执纪问责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行动是最好的作答方式。市纪委对官渡区分管领导进行政务警告处理,官渡区纪委对官渡区水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建设科科长进行政务立案处理。
高频率通报、点名道姓曝光,铁心、铁面、铁腕、铁纪、铁痕问责,持续释放了向生态环境问题的破坏者、姑息者、失职者坚决亮剑的强烈信号。
经过4个月的专项综合治理,广普大沟焕然一新。如今,透过清澈的河水能见到河底摇曳的小草。
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环保领域,严肃查处了五华区桃园社区双石岩渣土场整改不到位、盘龙区鑫安路汽修店废气扬尘污染等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查生态环保方面违纪违规问题,2018年截至11月,共处理相关责任人1087人,问责相关责任人513人,问责单位12个,责令1家单位作出书面检查。
建立五大机制让环保督察永远不走
整治环境污染如何避免“一阵风”?需要完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为此,昆明在督察整改上不遗余力,把功夫下在平时,认真剖析原因,找出八类重点问题,建立五大工作机制,一个“永远不走的环保督察机制”在昆明落地生根。
这八类重点问题包括: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的;作出的决策严重违反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未依法受理或者处理群众关于环境污染的检举举报,造成群众长期投诉、反复投诉的;有问题不整改、大问题小整改以及整改不及时不到位和虚假整改的;在边督边改中搞“紧急停产、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简单粗暴行为和敷衍应对做法的;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边督边改中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表态多、行动少、落实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交办转办问题整改不力、问责追责不到位的;边督边改中弄虚作假,上报虚假整改情况、虚假问责追责情况和数据等。
“找出问题症结,更要找准解决举措。”市纪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市纪委监委建立健全问题线索移交、工作联动协调、分级梳理重点督办、直查直办、通报约谈五大机制,盯住一件件工作,从具体问题出发,着力补齐短板,真抓实干。
健全问题线索移交机制。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问题线索,实行立项专办,专门登记建档,优先办理,严肃处理。
建立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市纪委监委建立机关各部门、各派驻纪检组横向协作配合,与各县(市)区纪委监委、开发(度假)园区纪工委纵向联动机制。同时,积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对省纪委转办交办的问题线索逐一进行调查核实,依法依规严肃责任追究,边督边改。
实行分级梳理重点督办机制。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省纪委重点关注、群众举报的事关民生的问题作为重点督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先后转交各县(市)区纪委和市级职能部门重点关注督办187件,已全部办结。
强化直查直办机制。对群众长期投诉、反复投诉的突出环境问题,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重点问题线索直查直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市纪委通过直查直办共处理市管干部39人,其中,党内严重警告处分6人,党内警告处分2人,政务记过处分1人,政务警告处分11人,诫勉问责5人,通报问责10人,停职检查2人,职务调整2人。
建立通报约谈机制。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重点约谈了10个县(市)区纪委书记、开发(度假)园区纪工委书记,共计2轮15人次;电话约谈2轮36人次,指导督促推进责任追究工作。
据介绍,昆明市已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一步,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将继续强化环保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加强跟踪督办、逐项对账销号,确保查处到位、整改到位,推动昆明生态环境改善。(唐丽 李国超 舒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