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告台湾同胞书》就是由他起草的
来源:长安街知事
“我们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习近平。
昨天,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会,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这份振聋发聩的《告台湾同胞书》,实际上是由胡乔木和谭瑞文起草的。初稿写成后,邓小平只字未改,当即拍板“赶快分送政治局的各位同志过目”。此后再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最终发表。算起来,这份重要文告前后只用了10天时间。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有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经过协商发表《上海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关系,互设联络处,但美国仍然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继续在台湾驻扎军队。
到1977年,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后,希望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经过两国代表将近半年的谈判,终于在1978年12月16日达成协议,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美国接受中方坚持的“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原则,宣布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1978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正式拉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的面前。全会欢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着爱国一家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事业继续作出积极的贡献。”
时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负责人谭文瑞在回忆道:正是面对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作出决策,在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上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这就有了《告台湾同胞书》诞生的前提。
1978年12月17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指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胡乔木,让他负责起草一份有关台湾问题的重要文稿。
胡乔木
于是,胡乔木找到当时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负责人谭文瑞,告诉他需要在三、四天内草拟一个初稿。当时,谭文瑞正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为邓小平访美做准备的工作。
胡乔木向谭文瑞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在这份文告中,要表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意愿和政策;不再用“解放台湾”的口号,并要宣布停止炮击金门等沿海岛屿;提出两岸通航、通邮、通商。
“胡乔木特别叮嘱说:这个文告既要面对台湾老百姓,也要面对台湾当局。行文不用党报社论的格调,语气要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适应台湾同胞的习惯,让他们能听得进去。”谭文瑞回忆说。
他花了四天时间,按照胡乔木所说的精神把稿子写成,给他送去。后者对稿子作了精心润色,并加了一些警句,比如“这种绵延多少岁月的互相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等。
谭文瑞
当年12月24日,胡乔木和谭瑞文一起,带着打印好的修改稿送到邓小平家中,由他亲自审定。
“胡乔木让我当面逐字逐句把稿子念了一遍。小平同志听完后,只字没改就表示认可,当场拍板说:我看可以了,赶快分送政治局的各位同志过目。”
两天后,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发表,并创造了多个“第一”。
如文告是首次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害;
文告也是首次表示,大陆方面不仅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文告还是首次倡议通过两岸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推动两岸同胞自由往来,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两岸“三通”。
这些耳目一新的对台政策主张,当时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
昨天,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表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可以说,和平统一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然结果,谁也阻挡不了它的瓜熟蒂落。40年前我们提出和平统一时还只是区别于以往政策的新路线标识,而今天它已随着民族复兴的日益成形而成为现实的愿景。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告台湾同胞书》起草记、直播港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