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谢客令背后: 景区的进与退

日期:01-0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峰景区

原标题:珠峰谢客令背后: 景区的进与退

珠峰上营区树起“环境整治靠大家”的牌子,但每年游客仍留下数百吨垃圾。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近日,一则“珠峰禁令”在旅游圈火了。

12月5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显示,从即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这也就意味着,游客去珠峰参观需止步绒布寺,不能去往两公里之外的珠峰大本营。

事实上,不止是珠峰,2018年,西藏纳木错景区、那曲市双湖县辖区内的普若岗日冰川,青海省的鸟道景区、年保玉则等相继关闭,而景区频现“谢客令”的背后,与日益提升的环保意识提升不无关系。

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经理彭奎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旅游保护法、体制乃至整个旅游生态保护相对滞后。

“中央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下决心从法律规范到体制机制上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彭奎说。

清扫珠峰

珠峰大本营位于绒布寺南方,由一群帐篷旅馆围成,中间树立一面国旗和一面珠峰保护区旗帜。它是为了保护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保护地带,位于海拔5200米,与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约19公里。

汽车走到绒布寺往后两公里的大本营就必须停下。经过了大本营,前往海拔5200米纪念碑还需要继续往南约4公里,这段路只能乘坐环保车或徒步。经过了海拔5200米石碑,再往南就是绒布冰川和攀登珠峰的路。

在攀登路线中,登山者设置了多个营地,用来补充给养、恢复体能,让自己的身体、装备都适应不断攀升的高度,而珠峰大本营,是攀登珠峰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营地。

此外,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多变,暴风雪、雷暴等恶劣气候不可预估,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在营地中耐心等待一个风和日丽的登顶时机。

也正是这样,这些登山者也在珠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垃圾。

据介绍,珠峰没有公共设施,也没有集中排泄体内废弃物的场所,每年蜂拥而至的游客的排泄物长年和冰雪混合,并不能及时脱水分解分化,污染了珠峰的水质。

而喜玛拉雅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作亚洲的水塔,目前亚洲的水源主要是来自冰川融化,如果这座冰山被污染,10亿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安全将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出南坡珠峰大本营的游客总人数已经达到了7万至10万,世界各地的攀登爱好者聚集于此,他们留下的,除了脚印,还有数百吨垃圾。

为了保护好珠峰这片净土,相关部门已经聘请了专业的保洁公司进行清洁维护,将垃圾集中收集转运。

1997年,西藏登山协会发起了首次清扫,重点清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残留下来的氧气瓶和生活用品,此后每一年都举办类似的活动。

2011年,尼泊尔政府联合了多个公益组织,在珠峰的南坡发起了大规模的清扫行动,足足持续了一个月,这支由登山爱好者组织成立的40人队伍,带走了8.1吨垃圾。

2018年西藏珠峰登山季的结束,西藏环保大队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珠峰地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垃圾清理行动,这次行动共清理了近万公斤垃圾。

西藏自治区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德庆欧珠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藏登山管理部门在研究珠峰等山峰环保管理办法,今年每名登山队员从珠峰高海拔运回了8公斤垃圾。”

据德庆欧珠介绍,自觉清理登山垃圾虽然是登山运动的惯例,不过自今年开始,西藏地区高山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相应要求,将来环保方面肯定会有责任机制。

同时,为落实2018年国家“绿盾”行动相关要求,切实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禁令”。

定日县旅发委(商务局)主任唐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到珠峰景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今年截至目前到珠峰景区的游客约有14万人次。“禁令”的颁布,既不影响游客观景,也将对保护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起到很好的作用。

多景区的“谢客令”

事实上,除了珠峰,近年来,景区的“谢客令”并不是新鲜事物。

2017年11月,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布公告,禁止一切非法穿越。

该公告称,“近年来,部分户外运动探险者擅自组织,随意进入三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严重破坏了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而且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每年进入冬季,土壤冻结,就会存在非法穿越三大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此前介绍。

2018年4月,在青海高原旅游旺季来临前,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鸟岛、沙岛景区叫停旅游经营活动。同时,有着“天神的后花园”美誉的青海年保玉则景区也因环保问题宣布暂时关闭。

年保玉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景区开发,由于当时认知条件、交通条件、资金条件等限制了其大规模开发利用,相比较拉萨、山南等景区,年保玉则并不算有名。

2000年,年保玉则发展加快。随着声名鹊起,游客蜂拥而至。

游客剧增后,问题接踵而至。

年保玉则景区管理工作人员此前对媒体抱怨:“游客的垃圾实在太多了……不仅有生活垃圾,还有没有掩埋的人类排泄物……有游客去仙女湖里钓鱼吃,我们巡视时在河边看到吃剩的鱼骨。”

“保护区与旅游区重叠,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非法旅游、违法建设等。”来自中国的NGO全球环境研究所生态保护专家彭奎说。

2017年,中央环保小组先来检查,今年,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又联合部署了“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彭奎认为,两次检查,是导致年保玉则和珠峰大本营关闭最直接的原因。

彭奎说,叫停旅游并不意味着在保护区不能做任何事,因为“一刀切”的保护很难让当地民众从保护中受益,影响保护积极性,也会导致公众无法获得公平体验国家自然资源的机会。

2018年中国官方公布的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也提到,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设计生态体验线路、环境教育项目,合理确定访客承载数量,加强生态体验管理”。

“禁止不仅意味着不能做什么,还应考虑能做什么,如鼓励生态的、科学的教育、体验,依赖生态发展生态产业。”彭奎说。

关闭,是进步的体现

“这些关闭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表现。”在谈到景区关闭时,驴友张诺娅表示。

张诺娅曾经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户外“金犀牛奖”,她曾用127天纵穿“太平洋山脊“。

她介绍,美国的国家公园很多地方都限制进入,很多地方需要许可证,还有很多步道周围被拦起来作为复苏区域。

而对于保护区的发展,彭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保护区的开发应该是可持续的,要以保护为前提。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国家公园制度,保障公民对国家公园应有的权利;可以建立完善的托管制度,将景区的发展托管给专业的机构或者公司;可以建立完善的捐赠系统,给热爱环保的人士提供捐赠的渠道等。”

彭奎提到的国家公园制度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首先提出。

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深表忧虑。他提出“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

之后,这一概念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形式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使用。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家公园,我国去年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其中也提出了国家公园建设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国家代表性,坚持全民公益性。

目前,我国已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郭文贵背后的官商勾结利益链曝光 新京报:别让非法添加西药成食品业“潜规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