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讲好故事 启迪人生(名师谈艺)
文/刘兰芳
我希望把古今英雄人物的精神贯穿在评书节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1979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风靡全国。我说的是北京评书,没有方言障碍,当时几乎走遍全国,因而得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小时候,听妈妈讲岳飞,岳母“细沙当纸、柳枝当笔”教岳飞识字、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深深感动了我。16岁那年,我跑到茶社听《岳飞传》,说书先生是当时市曲艺团书曲队杨队长,他见我听得认真,就把我招进团里,上课教的就是《岳飞传》。之后又经过三年学习,我开始登台演出,说的还是《岳飞传》。《岳飞传》是我的“底活”,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我在电台录革命故事时,有同志希望录一部传统长书,我又想到《岳飞传》,但当时《岳飞传》手稿已经失传。后来,有人在图书馆废墟里找到钱彩的《精忠说岳》,我便以此为蓝本,根据回忆把1979年那版《岳飞传》重新创作出来。
《岳飞传》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著《精忠说岳》局限性比较大,必须进行删改增补,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找资料。但我没有感觉辛苦,相反,心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儿。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前半夜创作,后半夜把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起床背诵几遍再去电台录音,大概要录四五个小时。好评书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作品不满意,我气得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要想取得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倾注心血。
用评书方式讲述岳飞故事,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对于老百姓来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这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有同志提议将道德模范故事改编成评书,于是我和先生一起改编了百余集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理念是一致的,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讲述出来,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表演过程中,我也受到道德模范精神感召,决心以他们为楷模。从艺60年,我走向老山前线、管教所,走进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社区街道,九到河南,十入山东,还创办“千山书荟”,开设“刘兰芳大讲堂”“百姓书场”“胡同评书讲堂”等等,努力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百姓服务这一原则。
老艺人在评书创作中会引经据典,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本写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说的是民国经历。现在创作评书,同样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多创作一些现代书,因为新书和现代人距离更近。通过新故事、新人物,能让现代人铭记中国当代英雄楷模,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不畏艰苦、奉献青春换来的。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语言要有新的精神,老书新说,旧书新评,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评书热度已不能与曾经同日而语。但随着媒介发展,在网上听评书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飞传》在网上收听量已经破了1亿;另外,我了解到现在有许多家长也乐意给孩子听评书,这样既能让他们放下手机,又能通过评书里讲的故事陶冶性情。这都鼓励我们要更好地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把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要说好书、说好英雄人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贯穿在节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人民网记者黄维采访整理)
刘兰芳,生于1944年,评书表演艺术家。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先后整理、改编并演播了《岳飞传》《杨家将》《白牡丹》等长篇评书,其中《岳飞传》曾被100多家电台播放。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