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托起贫困群众全面小康梦
“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将日子越过越好。”林周县切马村的普琼说,几年前他因为车祸致残,导致家里失去了劳动力成为贫困户,后来通过村里合作社搭建的平台,变种植青稞为种植燕麦和青饲玉米,现在年收入有10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也更有奔头。
如今,在林周县有8326人像普琼一样,通过党和政府的扶持,加上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面对经济基础薄弱、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发生率高的实际情况,林周县紧盯贫困户集中发力、兼顾边缘户同步提升、支持全体群众共同发展,通过产业联动、政策驱动、教育触动、帮扶带动,精准施策治贫、集中力量攻关,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
培育引导并进,抓好产业扶贫
林周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发挥现代农企在精准扶贫中的增收引领作用,筑牢产业脱贫之基,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发展之路。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规划先行、重点突破、市场运作、差异扶持、利益共享”的发展路径,立足自身禀赋和市场需求,编制《林周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计划投资11.5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19个,两年来已落实投资1.59亿元,实施项目34个,带动2864名贫困群众增收。同时,林周县积极与中科院草业所、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所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强化科学技术在饲草种植、澎波半细毛羊扩繁、澎波牦牛育肥关键环节关键时期的支撑和指导,引导农牧民群众改变生产方式和习惯,推进种草养畜业发展。
挖掘旅游潜力。积极融入拉萨市旅游北环线,从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入手,努力把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古刹秀水等优势资源打造成亮丽的旅游名片,重点推进热振旅游片区和林周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推进多业态与旅游融合,带动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创业。
搬迁就业共举,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走进林周县卡孜乡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令人眼前一亮。走进38栋1号院子,新房内各种家具电器一应俱全,74岁的罗吉高兴地说:“以前一家4口挤在24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生活起居很不方便。如今搬进这150平方米的大房子,真是太开心了。”罗吉的儿子扎西次仁身兼护林员和草监员,一年收入6000元。
近年来,林周县大力推进易地搬迁挪穷窝工作,对1200户5224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实施县内搬迁集中安置和跨县搬迁安置。县内搬迁配套建设了农机具房、牲畜棚等附属设施。跨县区搬迁就近就便可以解决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的需求,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舒适、方便。
资金保障促建设。按照易地搬迁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5.3亿元。其中,3.84亿元建设了8个县内易地搬迁安置点,就近安置616户2786人;1.46亿元投入拉萨教育城“恩惠苑”建设,跨县区搬迁安置584户2438人。
教育宣传引导,激励脱贫摘帽之志
林周县始终坚持“扶贫更扶智”,通过构建“扶贫扶智扶志”体系,着力解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等问题,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努力实现长远发展。
开展扶贫脱贫宣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不同阶段的重点策划宣传内容、组织专题宣传,利用微信平台、县电视台、村组宣传栏等载体开展宣传,提高扶贫工作的关注度。同时,利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等组织多轮宣传,实现贫困群众实现全覆盖;组织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学习其他县区先进做法,增强干部群众的脱贫信心。
拓展文化影响力。依托10个乡镇文化站、45个农村书屋等基层文化平台,大力扶持黑颈鹤艺术团、藏戏队、热振曲卓等演艺团体发展,广泛开展文艺活动,实现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向“新型农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