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远程实践教育 内蒙古学生在北京博物馆“上课”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今天(12月26日),以互联网为媒介,内蒙古林西县民族中学的师生们在北京的博物馆上了一堂历史和艺术课。
北京和内蒙古两地教研部门、博物馆和教学单位今天共同举办了“学科+博物馆”远程互动教学暨联合教研活动。活动中,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东铁匠营二中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的老师,以视频的形式共同为内蒙古林西县师生带来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汉风华彩,文脉相传》。
北京的老师为内蒙古师生远程讲解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和西汉历史文化。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供图
活动中,北京东铁匠营二中学生展示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情景剧《苏武牧羊》。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供图
借助网络,北京的老师们带领林西县师生走进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引导学生通过描述馆藏文物特征、分析文物类别来探究西汉时期社会面貌,从馆藏文物玉舞人的服饰、姿态向学生讲解汉服之美,并与林西县师生一起制作汉服书签,发现文物的艺术价值。东铁匠营二中学生为大家带来了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且自己拍摄和剪辑的历史情景剧《苏武牧羊》。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历史教研员、丰台各学校60多名历史老师,还同林西县的老师们进行了网络联合教研活动,两地教师分别就自己对本堂课的感受进行了交流。
这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和中学教研室、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二中学,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教育教学研究室、林西县民族中学五方在两地联合举办。
从2015年起,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合作,共同探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扩大学校教学空间,促进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相互结合。主办方介绍,此次联合教研也是为了落实北京与内蒙古签署的全面深化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精神,推进教育对口帮扶工作。
新京报记者 倪伟 见习编辑 贾文程 校对 郭利琴